撇口尊瓷器的器型,宣德炉十大经典器型?
鼎式炉。鼎不仅是古人烹煮食物的器具,而且是重要的祭祀礼器。鼎式香炉是古代的一种礼器,燃以檀香和松枝,能辟邪,又求吉祥,象征帝王权利。有盖为鼎,无盖为炉,一般为三足,也有四足的,庄严厚重,是宣德炉中重要款型。
双鱼耳炉开始于宋代,是瓷炉,明宣德时,依原样进行铸造,寓意“鱼水之欢”。配合提神调情的香料,一般应放置在卧室。
鬲式炉在宣德炉的存世量仅次于蚰龙,鬲炉的基本造型是光素的,因此,就像明代家具一样,鬲炉的优劣完全取决于它的造型和线条。
冠耳炉。朝冠耳,亦称“判官耳”,在于侧面,向上翘起,以其耳形如古时朝冠耳而得名。
钵式炉。“钵”,本为佛家器物,由天竺国随佛教传入中土,初为化缘之用。后亦仿之为香炉也。宣系铜炉中,多素身清雅,精致妙器,当为文房清玩。
戟耳炉。这款炉型正义凛然、威仪堂堂,端庄贵重,傲岸沉稳。远观须仰视,如高峰上之亘古城垣,固若金汤;近赏颇敬畏,似大将军执双戟于殿堂,浩气威严。
马槽炉是长方形的,形似马槽,因此得名。铜炉方口、深腹、四足,形端体正,线条刚劲,型制端庄典雅,色泽油润见古,底肩起线包拥。此类炉多用于文房,文人抚琴读书时伴之左右。
天鸡炉。天鸡就是凤凰,龙为帝,凤为后,铸造在炉上之天鸡耳,远看似狮,但造型俯首朝下,双眼细长安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一种低眉妩媚的感觉,宣德皇帝赏赐给后宫,取意鸾凤和鸣,夫妻恩爱。
簋式炉。它的造型主要借鉴学习的是南宋官窑簋式炉。撇口,圆唇,束颈,扁鼓腹下弧收,双耳立于两边,圈足较高,外撇。象耳簋式炉是宣德炉中常见的款型,一个主要特点是象的造型更为抽象,两侧塑象首耳,有太平有象的寓意。
冲耳炉。其花样繁多,样式不一。有菊香炉、法盏炉、梅花炉等等。由于花式炉形异量大,所以铸造工艺相当复杂,真正的宣德炉必定是精妙之品。
康熙时期到底有没有生产赏瓶?
“赏瓶”的含义有两种,一种作“专赏花瓶”解,是一种广义的解释。一种作“赏赐之瓶”解,是一种狭义的解释,用来专指从雍正开始,专门用于赏赐大臣的瓶子。
广义的“赏瓶”即玉壶春瓶,最早起源于北宋时期。专赏之瓶在北宋晚期的出现,使得花瓶制作大为发展。随着专赏花瓶的发展和普及化,陶瓷装饰由之前的刻划花为主,出现了印花、绘花、模印,在南北方大量应用,白地彩装饰、黑底彩装饰和胎釉装饰普及。而这些艺术形象和技法又进而影响了文人对日常生活方式的追求和改进,艺术表现上瓶花的绘画和诗词也大量出现在了文人的笔下。一时之间,中国艺术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色彩缤纷的局面。
狭义的“赏瓶”指雍正时期出现的,其器型来源于玉壶春瓶,撇口、长颈、圈足,采用的是固定纹饰:颈部青花蕉叶纹、腹部缠枝莲纹,取其谐音“清”“廉”,用于赏赐给大臣,期望他们以瓶自警,保持清廉。
现在收藏界所说的赏瓶,就是狭义的赏瓶,指的就是源于雍正,盛于乾隆,沿袭于后世,用于赏赐大臣作为“清廉”警示的玉壶春瓶。由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康熙时期是没有“赏瓶”的。
真是可惜了雍正爷的一片苦心,又赏瓶,又发养廉银,结果贪官还是照贪不误。
以上为个人观点,欢迎有不同意见的朋友留言探讨
何丽娟建盏特点?
(1)建盏的釉从颜色上分,属于黑釉,从釉色表现上分,属于结晶釉,从烧成温度上分,属于高温釉。
(2)建盏的胎土和釉料,含铁量都很高。胎体常呈灰黑色,被称为“铁胎”。最为特别的是,建盏在黑色底釉上,会浮现自然形成的铁系结晶斑。
(3)建盏的代表釉色斑纹为兔毫盏。此外还有油滴、曜变、杂色釉等釉色分类。建盏结晶斑的形态、颜色、分布等,每只都不尽相同,表现形式变化万千。
(4)建盏是为茶而生的器物,器型大致分为束口、撇口、敛口、敞口四类。最典型的器型是束口盏。
(5)由于工艺上的制约,建盏一般施釉较厚且不施满釉,有部分露胎和少许干口。
(6)因为建盏的工艺特点,导致建盏的成品率低且没有重复品,每一只建盏都是独一无二的。
建盏中的无足钵的含义是什么?
建盏无足钵器型、无足钵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化缘的玻,但它是不修足,所以叫无足钵。这个看一下实物就能理解。
建盏器型有很多古代最经典四种器型就是束口,撇口,敛口,敞口。
这些器型都是相互可以转换的,比如拉香炉器型想改成将军就很容易,还有平口器型变化成敛口,斗笠改成撇口器型,禅定器型和闻香杯。
如何分清楚豇豆红釉霁红釉和郎窑红釉?
昨儿个还和朋友说起,我说最近我喜欢姜黄色,刚收了大衣和短靴,朋友直接给我来了句,老土,今年最流行的是铁锈色,诺,就是下面这张模特的颜色。
我一看到模特身上这颜色,想着这不就是霁红么,多好听的名字呀,偏偏给取个铁锈色。
在中国的色谱里,有很多颜色的名字都很美,有的光听名字都能让人想入非非。
豇豆红釉洗,清康熙,高3.9cm,口径8.2cm,足径7.5cm
洗敛口,圈足。里施白釉,外施豇豆红釉,有绿色苔点。足底施白釉,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清代康熙朝晚期景德镇创烧的豇豆红釉属于高温铜红釉,它是各种铜红釉器物中最精妙的一种,其基本色调如成熟豇豆的红色,故名。由于红釉的深浅及绿色斑点分布在不同的部位,所以还有“美人醉”、“桃花片”、“娃娃脸”等美称。
成品有高下之分,上乘者称“大红袍”;略次者,釉色中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及绿苔,又称“美人醉”或“美人霁”;下品呈色暗褐,称“驴肝”、“马肺”。
清人洪亮吉(1746—1809年,号北江)曾作诗赞誉其釉色“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豇豆红釉瓷器常见有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柳叶瓶、洗、印盒等小件器,主要是以文房用具为主,另见有盘,无大件器,最高不过20cm。豇豆红烧成难度很大,只能由官窑少量生产,仅供皇室内廷使用。
豇豆红釉莱菔尊,清康熙,高19.9cm,口径3.2cm,足径3.9cm
尊撇口,细长颈,丰肩,长腹,窄圈足。外壁施豇豆红釉。口部红釉夹杂少许绿苔点。颈下部凸起弦纹3道,凸起处釉层较薄,透出白色胎骨。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三行六字款。
此器造型轻灵秀美,修胎规整,釉质匀净光亮。
莱菔尊又称萝卜尊,系清代瓷器流行器形之一,因其形状类似萝卜,故名。此造型另有天蓝釉、苹果青釉等品种。
豇豆红釉菊瓣瓶,高20.3cm,口径5.2cm,足径4.2cm
瓶撇口,细长颈,圆肩,肩下渐收,圈足。因近底处凸雕一周细长的菊瓣纹,故称菊瓣瓶。通体施豇豆红釉,釉色滋润淡雅,呈现出深浅变化的粉红色,其间夹杂少许绿色苔点。口沿露白色胎骨。底部施白釉,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最早出现于唐代的长沙窑。元代始成功地烧制出红釉器物。明代永乐、宣德时烧制出著名的“宝石红”釉。清代康熙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先后烧制出郎窑红、豇豆红和霁红,其中以豇豆红的烧制难度最大,在淡雅的釉色中有万千变化。
此菊瓣瓶釉色明艳匀净,是豇豆红釉中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
霁红釉笔筒,清康熙,高16.7cm,口径18.5cm,足径16.3cm
笔筒撇口,斜壁,足微外撇,台阶底,浅圈足。通体施霁红釉,口沿处釉薄透出白色胎骨。近足处凸起两道弦纹,微透白色胎骨。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件笔筒胎体坚硬细密,浓重的红釉与口、足部白色的胎骨相互衬托,避免了色彩的单一,别有一番情趣。笔筒形体上下均外撇,不同于一般的直筒形笔筒,反映出康熙时器物造型的多样性。
康熙时期的高温铜红釉瓷器主要有郎窑红釉、豇豆红釉、霁红釉三种,其中霁红釉系仿明代宣德红釉的品种,但红釉色泽多泛黑红,个别的较为浅淡鲜亮,色调都很均匀。此时的霁红器胎体坚硬细密,有的釉面有细小橘皮皱纹,有的因釉层较厚而呈垂流状,足边往往因垂流积釉而呈黑褐色。常见器形有僧帽壶、梅瓶、钵、盘、碗、高足碗等。或署官窑款,或无款。除用作祭器以外,也用作文房用具、日用瓷等。
霁红釉梅瓶,清康熙,高24.2cm,口径3.4cm,足径7.8cm
梅瓶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玉璧形底。通体施霁红釉。玉璧形底心内施白釉,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款外无边栏。造型规整,釉面匀净。标志着明代中期以来失传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在康熙时景德镇御窑厂得到了恢复。
霁红釉胆式瓶,清雍正,高27.8cm,口径3.5cm,足径8cm
瓶直口,细长颈,削肩,鼓腹,圈足。因形似悬胆,故名“胆式瓶”。通体施高温铜红釉,釉面匀净,色泽纯正。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圈。
胆式瓶属于陈设用瓷,一般用于插花。这种器形创烧于宋代,当时钧窑、哥窑、耀州窑均有烧造。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有“胆样银瓶玉样梅,北枝折得未全开。为冷落寞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诗句。
霁红釉玉壶春瓶,清同治,高29.5cm,口径9.4cm,足径10.8cm
瓶撇口,束颈,垂腹,圈足外撇。外施霁红釉,瓶内及圈足内均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同治年制”双行六字款。
道光以后红釉色泽多似红芸豆色,故有“芸豆红釉”之称。此瓶的釉面有深浅变化,主要呈芸豆红色。
郎窑红釉琵琶尊,清康熙,高36.6cm,口径12.6cm,足径13.6cm
尊撇口,束颈,垂腹,二层台式圈足。通体施郎窑红釉,釉层肥厚细润,釉面布满开片。口部因釉层垂流,釉层变薄透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尊造型挺拔俊秀,胎体厚重,釉面鲜红明亮,具有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典型特征。
郎窑红釉是由清代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1663—1715年)督理景德镇窑务时所创烧,故名郎窑红。它是在模仿明宣德宝石红釉基础上的一种高温铜红釉,因釉色浓艳,如初凝的牛血,故又称“牛血红”。
它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经130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焙烧而成。烧造过程中对烧成的气氛、温度等技术指标要求很高,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所以郎窑红釉瓷器在当时就很名贵,民谚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
郎窑红釉凤尾尊,清康熙,高45.5cm,口径12.7cm,足径14.4cm
尊口微敞,短颈,肩以下渐收,胫部外撇,圈足。无款。内壁施白釉,外壁通施郎窑红釉,底足内施白釉,微泛黄并开有细小纹片,俗称“米汤底”。
凤尾尊又称观音尊,是清康熙时期流行的瓷器式样。郎窑红釉在高温下流动性大,器物口沿处因釉薄而呈现自然白色,底部釉厚色浓甚至釉凝成堆。由于施郎窑红釉的器物在底足处理上都有刀削外足跟的做法,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红釉釉层不会流至器足或与垫饼粘连,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此尊形体端庄挺拔,釉色鲜红浓艳宛若初凝牛血,并具玻璃光泽,灿烂夺目。
郎窑红釉观音尊,高45.5cm,口径12.7cm,足径14.4cm
尊撇口,短颈,圆肩,长敛腹,近足处外撇,圈足。外施红釉,里口和底部施苹果绿釉。
此器风格朴实,造型端庄规整,釉色红艳光亮,是康熙时郎窑红釉瓷器的典型作品。
郎窑红梅瓶,清康熙,景德镇制
鲜红釉盘,明正德,高4.9cm,口径20.3cm,足径13.1cm
盘敞口,弧壁,圈足。俗称“窝盘”。内施白釉,施红釉,无纹饰。圈足内施青白釉。无款识。
此盘作工精细,胎薄体轻,底心微下塌,釉质细润,红色鲜艳,是罕见的明正德瓷器中的精品。
自宣德以后,高温铜红釉产品渐少,传世的正德红釉瓷器颇为少见,说明当时高温铜红釉瓷器的生产渐入困境,可能技术已经衰退。
鲜红釉盘,明宣德,高4.2cm,口径20cm,足径12.5cm
清宫旧藏
盘撇口,弧壁,圈足。通体施红釉。圈足内施青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盘造型规整,胎薄体轻,釉色纯正,是宣德红釉瓷的代表作。
鲜红釉碗,明宣德,高8cm,口径18.9cm,足径8cm
清宫旧藏
碗撇口,深腹,圈足。通体施红釉。圈足内施青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宣德朝是明代红釉器制作最辉煌的时期。宣德时期,红釉制品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加,而且较之永乐鲜红釉器更胜一筹,出现了宝石红、祭红、积红、霁红、鸡血红、牛血红等名目繁多的新品种。
宣德红釉呈色浓艳,又往往在器物转折变化的棱角处隐现胎骨而呈现白色筋脉,增添了观者视觉的变化,耐人寻味。这时的红釉器造型更加丰富,除碗、盘、高足杯外,洗、炉、梅瓶、僧帽壶、卤壶、梨式壶等亦多见。辅助装饰除暗花外尚有描金彩者。
此碗的口沿映出白色胎骨,是因为烧制时,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自然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显露出胎色,这种现象俗称“灯草口”。红釉的积釉处显现青灰色,最厚处气泡密集,这是宣德红釉典型的时代特征。其色调深沉,不流釉,不脱釉,被称为“宣红”。宣德后,红釉一度衰落,直到清康熙时才恢复。
鲜红釉盘,明永乐,高4.2cm,口径19.3cm,足径11.7cm
盘撇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红釉,盘口显白色胎骨,足内施青白釉,无款识。
此盘造型规整,胎薄体轻,红釉色泽鲜艳纯正,是永乐朝官窑红釉瓷作的典范。
明代永乐红釉素有“鲜红”之美称,此时的红釉瓷器继承了洪武朝红釉器制作的工艺成果,施釉均匀,釉面莹润,烧成火候恰到好处,釉色鲜红明艳,完全改变了洪武朝红釉瓷红中泛黑的不纯色调。
明成化鲜红釉盘,高5cm,口径20.9cm,足径13.5cm
盘敞口,弧壁,圈足,底微塌。因形似鸟窝,俗称“窝盘”。盘里及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施高温铜红釉。红釉釉层肥腴,呈色鲜艳,灿若天然红宝石。由于釉层气泡大且密集,釉面泛桔皮纹,使入射光线发生散射,视之柔和悦目。圈足外墙积釉处红里透黑,宛如青虾之背。口沿因高温烧成时釉料熔融、垂流而显露白色胎骨,形成一道圆润的白边。胎体较厚,外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色泽淡雅,顿挫有力。
明代鲜红釉瓷器以永乐、宣德时产量最大,质量也最好,此后因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生产渐入困境,产量锐减,成功之作很少见。至嘉靖时,虽然宫廷一再催烧鲜红釉瓷器,但由于烧造难成,有关官吏不得不请求以容易烧造的低温矾红釉取而代之。
传世的成化鲜红釉瓷器极其罕见,故极珍贵。前些年景德镇珠山成化官窑遗址出土成吨的瓷片标本,鲜红釉瓷标本仅属个别,而上述鲜红釉盘标本亦属仅见,说明成化鲜红釉瓷只是偶然烧造。这种盘的造型、釉质(釉内气泡、桔皮纹等)均极似宣德鲜红釉盘,如无款识,极易被误认为是宣德器。
鲜红釉葵花式洗,高3.8cm,口径15.9cm,足径13cm
洗通体作十瓣葵花式,敞口,浅身,腹壁近直,平底。通体施鲜红釉,釉面匀净,色鲜艳。口沿与腹壁花瓣出筋处显露洁白的胎色,与器身的红釉相映生辉。底施白釉,无款。
纯红釉瓷器创始于元代晚期,至明永乐年间完全成熟。宣德红釉与永乐红釉齐名,釉层肥润,呈色鲜红,釉面多有桔皮纹,口沿有整齐的“灯草边”,红白分明。器物以碗、盘、洗多见。宣德以后,红釉趋于衰落,历朝虽仍有少量制作,但成功者罕见。此洗凭其造型和红釉特征来判断,应为稀有的宣德红釉器珍品。
作为一个瓷器爱好者,空空最近准备开始受霁红的碗盆啦~
有翡翠、和田玉、蜜蜡、南红、小叶紫檀、海黄等鉴假估价的问题,可以关注文玩讲堂,私信我们,我们会尽力回答。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