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妈妈揽了个瓷器活,南京什么地方好玩?

我觉得该有一次自驾游去南京,并且去一次也是不够的。

南京就像一本书,十五岁读有十五岁的韵味,三十岁读有三十岁的风情,五十岁读又有五十岁的感触。毕竟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多少人事变迁,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夫人已经三下南京了。

每次来,都要先拜见一下孙总理,顺便爬爬台阶增加一下步数。

沪宁高速开到底,经过终点收费站——马群收费站之后继续直行,再经过一个隧道,右转就是中山陵停车场。停车前在入口处排了很久的队,不过看看窗外山林,跟百年的柏树谈谈心,时间也就过去了。

“一座中山陵,半部民国史。”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取“木铎警世”之意,传达着先生遗愿:中华民族警钟长鸣,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从中山陵前往明孝陵,路程一公里左右,很快就到了。

听说晚七点后免门票,但是夫人小时候鬼故事看多了,并不想夜游皇帝陵园。

寂寂神道,三次去正好各是不同时节,春夏青翠,秋日金红色落叶铺满小道,冬日的萧瑟,各有各的韵味。

其实夫人一直很想不通,这些神兽明明都长得这么呆萌!为什么古人会放心他们来镇守陵墓?这跟让二哈看家护院有什么区别?

(二哈:关我什么事!)

殿前废墟只留了台基、柱础及排水用的螭龙首,赤龙首多遭损坏。由柱础和台基可以想见当时的规模。觉得这样保留着,不重修造就很好。偶有微弱阳光照射,废墟似是过往时光的残留,恋恋不忍归去。

从山上下来,开车去夫子庙,到达已是下午六点,可以吃晚饭了,夫人就在南京大牌档取了号,预计还要等一个多小时……于是打算去随便转转,消磨时间,很不巧,一路上都是卖吃的……

对面开了一家紫砂烤梨,也算小有名气,正好最近有些咳嗽,就点了一份,觉得自己大概年纪大了,变得很养生。

吃完甜点,意犹未尽,看看距离排到座位还有一个多小时,又在不远的小吃店点了一份牛肉锅贴。

然而前面还有好几桌!于是一路慢慢悠悠,大概以蜗牛速度蹭回去,才刚好排到。店面装修得古色古香,实在是人满为患,拍不出一张没有人的照片。

其实已经不太饿了……本来还担心点的菜会吃不完。但是等菜上桌,才发现自己多虑了。南京的鸭子真的太好吃了吧!!!鸭肉浸泡在酱香浓郁的汤汁里,皮酥肉嫩,肥而不腻,简直是完美搭配,秒杀北京烤鸭。

原本不爱吃臭豆腐的夫人从此黑转粉。

还有清甜好消化的美龄粥,味道正宗的古法红糖芋苗甜而不腻,是等位超过三十分钟送的,水乡一桶鲜的奶白色鱼汤香气扑鼻,鸭血粉丝很大一碗,配料极其丰富,毫不吝啬。

可惜没有足够的胃容量,把天王烤鸭包、金牌煎饺、招牌蜜汁藕、花雕冰醉龙虾、酥脆草包、鸡汁长江白鱼、老坛酱香肉、清卤大蹄髈、春暖花开、招牌虾黄豆腐、江南小灶炖羊肉、春笋鮰鱼肚什么的都尝一遍。

你可以尽情去品尝一下!

酒店就订在了秦淮河附近,睡前还能再去秦淮河夜游一番。

如果不带相机你一定会抱憾终身的。

毕竟秦淮河除了看人,也只能拍照了。

历来诗人都爱写夜泊秦淮近酒家,其实白日里的秦淮河也别有风味。

古秦淮河一边是贡院,一边是妓女汇聚,很耐人寻味的组合,这样的组合如今以另外的形式延续着。

一路走到了乌衣巷。

看到牌匾的一刻,张口就想背: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看来小学大概没有白上,还是积累一点墨水的。只是那样的人潮,怕是早就惊飞了“王谢堂前燕”。

街旁刚出炉的梅花糕还冒着热气,甜丝丝入口即化,也是南京一大特色小吃了。

下午去了燕子矶,斜阳下的山头,人烟稀少,只有一个初中生凄凄惨惨地坐在亭子里写作业,简直是观者落泪听者伤心。

据说当年有不少人,走到此处,面对苍凉江面,念及人生也是这么一片空荡荡,日落西山,又生出高处不胜寒之感,便极易轻生。

于是陶行知先生特地立了一块儿碑:

夫人深以为然。

所以还是要多多自驾出游,看见了更广阔的世界,看见了众生苦,就知道自己那些小烦恼小痛苦都不足挂齿。心情不好的时候抛开一切离开两日,早上醒来,还是要活下去。

阮妈妈揽了个瓷器活

为什么有些人说葫芦丝不能算乐器?

首先,肯定地回答,葫芦丝是民族乐器。

一一那为什么有些人说葫芦丝不能算乐器呢?

一一这主要是指葫芦丝在大型演奏中还有它的局限性。

一一二十一世纪,国家对在校生提出了人才的培养上,应走多元化的道路,应该学点音乐知识,高尚其志趣,澄清其品格。把乐器演奏引进了课堂。葫芦丝相对其他乐器,便于携带,适合学校普及。所以很多中小学的音乐课都选学了葫芦丝和巴乌。

葫芦丝的起源

一一葫芦丝的历史较悠久,从其渊源上看,可追溯到先秦时代。这种乐器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少数民族居住的云南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一一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一般独奏时较多。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者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也很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比较好地抒发演奏者的情感。

葫芦丝的音高、音域

一一在音高方面:葫芦丝主管七个音孔,全部按住,吹出的音为5的低音,七个音孔全打开,吹出的音为中音6,这个6就是葫芦丝的高音。也就是说能演奏出三个低音5、6、7,五个中音,1、2、3、5、6,没有4的音。一共是八个音。

一一由于受音域和音阶排列的限制,目前传统的葫芦丝只能转4个调。而且最常用的只有两个调。所以在吹奏乐曲上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所有的乐曲都能演奏。演奏的乐曲F调较多。

一一据说:1980年初,中央民族乐团访日小组,曾用葫芦丝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一一在乐队里,葫芦丝都是独奏演出较多。学校里学习这种乐器,正好是学习了乐理知识,会识谱,在这个基础上再学习其他乐器,上手也非常快。

一一只要是乐器,学习了就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有好处!

明朝为何仅统治越南二十年就主动放弃?

明朝为何仅统治越南二十年就主动放弃?根源或是行政区划

汉代的益州(巴蜀及云贵)与交州(岭南及交趾郡),是两汉版图中非常特殊的存在,后来唐代的南诏国就诞生在汉代益州的云贵高原,北宋时的大理与越南,就分别属于益州与交州。

唐朝后期疆域

不同于吐蕃政治核心在逻些城(今拉萨),南诏的都城阳苴咩城(今大理)虽然稍微偏远,但仍然是云贵高原范围,而古代越南的主要版图,完全就是两汉的交趾郡。

汉代的益州,州治在成都,顺江而下,相对而言,下游的江州(重庆)就基本顺服,然后以此二郡为基础,经宜宾顺着长江支流到昭通、曲靖(南方丝绸之路之一),进而控制滇池(昆明)所在的益州郡。如此,在益州郡(治昆明)稳定的情况下,益州郡西部的永昌郡(治大理),东部的牂柯郡(治故且兰县、今贵州省贵阳市附近)基本不能翻起什么大风浪。

交州(初称交趾,后交趾专指今越南北部红河地区)的情况也类似,两汉时,交州州治在梧州,这在现代很多人看来非常不可思议,但在灵渠连通湖南的情况下,顺流而下到灵渠连接的桂江(上游称漓江)与珠江干流交汇处的梧州,却是北方势力掌握珠江流域的最佳选择。

梧州顺流而下,就是珠三角,逆流一段到藤县,顺北流河、南流江就能到合浦(北海市)。只是梧州腹地过小是个大隐患,更保险的办法,是跟开凿蜀道一样,开凿连通桂林经柳州、来宾到贵港的官道;能凿运河的凿运河,不能凿运河的建栈道,以建蜀道的心态开凿连通桂中盆地与浔郁平原的康庄大道。

甚至从贵港建设(开凿)经玉林连通湛江的官道,就能沿海路到达珠三角;而从贵港经南宁、崇左翻山就是交趾郡(越南),经玉林到合浦出海也很快就能到达红河河口(越南)。因此,对统治两汉的交州而言,州治设在梧州,是最低成本下的最佳选择,

但要达到像成都统治汉代益州(巴蜀加云贵)的效果,必须将州治放到贵港,如此方能获得足够的地缘优势驾驭整个汉代交州(两广加交趾郡)。只是,两汉时大多的精力都放在北方,能达成对益州和交州的有效统治,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而且对益、角两州内部的地缘关系梳理得比较清楚。

可惜的是,唐朝的行政区划不但没能在汉朝的基础上再优化,反而因为巴蜀容易独立建国的历史,以及李渊自身就是以太原留后的身份起家造反,所以尽可能地避免设置如汉代州一级、掌握数郡资源的行政机构。汉代十道(后来十五道)只是虚设,仅设置监察使;道的监察使只是监察机构而非正式行政机构,权力连汉初的刺史都不如,更别说跟州牧相比。

也就是说,唐初政区实行州县二级制,唐代的州(相当于汉代的郡)多达300多个,据说唐太宗苦于记各州长官们的名字记不住,只好将它们写在屏风上。然后在他登基后,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道),监察使某种程度只是皇帝的眼睛和“人形笔记本”,没有决策权。

唐朝的州-中原周边

用现代话语来说,唐代的行政,是极度扁平化式的管理。这对巩固皇权无疑是个很好的措施,但这种情况下,边疆的州(郡)因为辖区过小,实力单薄,无法完成镇压边疆的常规使命。比如汉代的益州郡(治昆明),大致被分成姚州、昆州、黎州,完全无法压制边疆的永昌郡(大理)地区,同时因为成都(益州)和重庆(渝州)地区也同样被细分而且分属两道,在唐朝的行政结构上没实力也不可能支援昆州。

无奈之下,唐朝只能对边疆势力进行分化拉拢,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就封南诏皮逻阁为台登郡王,令其镇压归附吐蕃的北方其余“六诏”。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皮逻阁战胜河蛮,取太和城,次年唐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交州的情况类似,梧州(浔州)的实力与地位也同样无法对汉交趾郡地区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才在后来的五代十国中能够击败南汉、完成独立。换言之,唐代的交趾郡(红河)地区,已经完成势力上的独立,跟南诏国的区别,只在于没有请求册封交趾(越南)王的借口。

反观东晋、南朝,在南渡政权弱势的情况下,交州并没有强烈的造反动静,不得不说跟行政区划有一定的关系。两广(珠江流域)一体,交趾、合浦一体,通过合浦,相当程度地实现对交趾郡地区的了解与控制。

及至明代,军事上有能力重新兼并交趾郡:1406年 (永乐四年 )派兵占领越南 (安南 ) ,设置郡县 ,宣德二年 (1427年 )撤出。重新统治越南二十年余,但却没能和消化云南一样,将交趾郡地区重新消化。以笔者看来,其最大的败笔在于广西这个控制交趾郡的关键节点没能梳理清楚。

对比云南,在四川和贵州稳定的情况下,云南虽以封王坐镇,但有蜀道-四川、湖广-贵州两条路线对云南进行压制,封王坐镇,更有利于消化。然而交趾郡(安南)则不同,广州在海军实力不重视的情况下,完全没可能连通交趾郡,更别说产生一定压制;广西的话,治所放在桂林(下图黑圈),对交趾郡(安南)也是鞭长莫及。

象对巴蜀的控制通过蜀道连接成都与重庆,对广西、粤西(包括海南)的控制,也需要开发类似从汉中到成都和重庆的“桂道”,连接贵港与湛江两个关键节点。桂林的作用,更多只是近似于汉中,比汉中稍微优胜的是,桂林能借水路直下梧州,对连通湛江能省不少功夫(还能水路直连类似四川宜宾作用的合浦)。可惜明代对贵港、湛江的开发都是不甚了了,在没有有效方式压制交趾郡(安南)的情况下,即使放一个类似云南王一样的藩王坐镇,也是迟早会被推翻或被迫独立。

综上,因为唐代扁平化的行政结构,南诏国以及交趾郡(越南)重新形成了脱离中原政权的地方势力,后来明朝没能仿照对巴蜀的控制加强对广西(包含粤西)地区的控制以压制交趾郡(越南),使得重新控制安南(越南)的二十余年努力付诸流水。

以上

大家最近都看了什么好看的言情小说?

最近看了一波星际女主小说

可盐可甜推荐给大家

水浒传中王伦哪错了?

《水浒传》中的王伦到底哪错了,似乎从来就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我也是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总也找不出个头绪来。

最近,在解读杜迁这个人物时,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原来,王伦并非死于文本中所说的心胸狭隘,也不是死于林冲的挟私报复。王伦之错,与杜迁、宋万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是“杜迁”害死了王伦。

我们早就“火并”了一位梁山寨主

五百年以来,都认为《水浒传》中的梁山只有三任寨主,那就是王伦、晁盖、宋江。我说《水浒传》被历代误读,这里就是一处,梁山总共有四个寨主,无缘无故的就被我们“火并”了一位。

那么,这位被我们悄无声息干掉了的寨主又是谁呢?此人不是别人,就是《水浒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摸着天杜迁。

杜迁是梁山的第一任寨主,这是王伦自己说的。王伦说,他是个不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到这里”。也就是说,杜迁先上了梁山,王伦是“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的。合着,与“合着时代节拍”是同一种用法,是跟在后面的意思。

是不是杜迁还有些武艺,在前头开道,王伦紧随其后,一并上的梁山呢?书中可不是这么写的。在杜迁上梁山前,与王伦一起到过柴大官人庄上,得到了柴进的馈赠。此时,王伦肯定不会“因鸟气”。大概两人分手后,杜迁上了梁山,王伦则另投他处,在别的地方“因鸟气”便上了梁山。

所以,杜迁才是梁山的第一任寨主。这个问题暂且搁下,后文还要进一步证实,施耐庵为何要如此隐晦的把杜迁写作第一任寨主。

搞清楚梁山谁是第一任寨主,对阅读《水浒传》大有益处,很多讲不清楚的疑点,也因为认出了杜迁的真面目而大白了。

此处,先交代晁盖之死的疑点,花荣梁山射雁,便是这个水浒疑案的伏线。因为杜迁是第一任寨主,晁盖自然就是第三任梁山老大,花荣一箭正是射在了第三只大雁的头上。晁天王曾头市中箭,原来也与杜迁有关。

王伦、晁盖这两任寨主都与杜迁有关,施耐庵为何要这样写呢?

王伦之错是因为“杜迁”

林冲在朱贵的带领下,来到了聚义厅,王伦看过了柴大官人的推荐信,便很爽快的答应林冲入伙,让他坐在了第四把交椅上,反倒把朱贵挤到了第五位。王伦为何不按上山的顺序来排座次呢?原来,在王伦的眼中,似乎根本就没有朱贵。

上文中,以王伦的话引出了杜迁是梁山的第一任寨主,王伦“蓦地寻思”,说他是合着杜迁上梁山的,接下来还有一句话,也十分的关键。王伦寻思道:“续后宋万来,聚集这许多人马伴当。我又没十分本事,杜迁、宋万武艺也只平常”。

看看,王伦的眼中哪有朱贵呀?

王伦提都没提朱贵,林冲一来,便直接把他的位置往后挪。晁盖做了寨主,同样无限忽略朱贵,总共十一个头领,朱贵就坐在了第十一把交椅上。

此时的梁山,还真透着点古怪。直到白胜上山后,朱贵才力压白日鼠,避免了再次垫底的尴尬。其实,白胜给朱贵垫底,也是有隐喻的——这是题外的话。

那么,王伦为何忽视朱贵呢?这一点,是不是也是王伦的错呢?其实不然,个中缘故,便是朱贵身上的隐喻,主要是针对“朱洪武”的,杜迁、王伦、宋万、晁盖才是隐写北宋历史的。

我在解读杜迁这个人物时,讲到此人隐写了北宋的“金匮之盟”。所谓“金匮之盟”,是北宋历史上的一桩最大疑案,涉及到赵光义是否篡位,更涉及到北宋王朝的皇位传承是否合法。

“金匮之盟”据说是赵氏兄弟的母亲杜太后密诏赵普弄的,核心内容是赵匡胤百年之后,传位与老三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老四赵廷美。赵廷美死后,就得把皇位传回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如此“王轮”。

北宋的皇位因为“杜迁”,便要“王伦”,由这几个一起打天下的亲王们轮流坐庄。杜太后的三个儿子过足了皇帝瘾,这才轮到他们的儿子辈。但是,轮到晋王做皇帝后,却不依“杜迁”之盟,而是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所以,“王伦”之错,就错在这里。

林冲火并王伦而“晁盖”

从文本分析,林冲杀王伦,并非“火并”,火并必须符合“内部相互残杀,内部相互吞并”这两个条件。王伦被杀,若是林冲做寨主,那才是火并。晁盖坐头把交椅,根本就不是火并。

因为“王伦”不再王轮,所以,林冲就把他杀了?其实也不是这个意思。施耐庵以杀王伦而非火并,其实还是在说北宋王朝的一次真火并。这次火并,就是“烛影斧声”。

施耐庵其实也是在判断这桩历史疑案,一方面认定赵光义谋杀了亲兄,另一方面又比较相信“金匮之盟”的存在。所以,在《水浒传》中既写了“杜迁”而承认了“王伦”的合法性,再写了“火并”,质疑了“金匮之盟”的真实性。在这样矛盾的心态下,王伦时期的梁山便显得异常古怪了。

施耐庵是明朝人,写北宋的故事为何如此隐涩呢?原因大致有两个:

其一,施耐庵不能准确考证出北宋历史上这桩最大的疑案,书中写的,正是他不偏不倚的历史观点。这样的“春秋笔法”,同样用在了建文帝去向的描述上。施耐庵虽然比较倾向于建文帝被杀了,但却留下了让人费解的情节,留给读者以自我判断的情节空间。

其二,以此及彼,言乎宋,指乎明,是要借北宋的故事隐喻明朝的机密。施耐庵写“杜迁”的根本目的,是为老四说话,是“欲保四”。

赵匡胤总共五兄弟,老大、老五已死。所以,“金匮之盟”说,老二做完皇帝,就得老三称天子。老三呜呼,老四继位。但是,老二却毁了盟约,老四便不再“王伦”。同样,大明朝时,老大死了,就得老四这辈人继承大统。而朱洪武却误走妖魔,立孙子做了皇帝,燕王等等藩王也不再参与“王轮”。

施耐庵说,这样的“王伦”就是违背“天道”的妖魔,就会有人来“替天行道”。

智取生辰纲案是道家天罡地煞做主,连骗带逼,把晁盖弄到了梁山,完成了道家星煞梁山大聚义的第一步。“替天行道”的人到了,违背天道的“王伦”还有活路吗?

王伦确实心胸狭隘偏私

“杜迁”导致了北宋皇位传承的世系混乱,赵光义这一脉抢占了赵匡胤的正脉世袭,便是妖魔出世。

按照《水浒传》的设计,梁山是杜迁开创的,王伦是第二个上山落草的头领,之后才是宋万。这样的顺序,其实大有讲究。

杜迁、宋万都是七十二地煞之一,分别上应地妖星、地魔星——岂不就是妖魔吗。为何又把宋万扯进来了呢?

王伦、晁盖,包括宋江在石碣揭晓前,都是按照“妖魔”的顺序,安排杜迁、宋万的座次。这其中的意思是,“杜迁”而“王伦”,也是希望大宋江山能万代千秋。然而,到了梁山与曾头市作战时,北宋王朝已经引来了金兵的入侵,行将灭亡了。

曾头市是梁山好汉抗金的故事,隐喻着北宋王朝境内已被金兵占领。因而,在大排名时,宋万忽然超越杜迁。

这个意思也是十分明确的,因为“杜迁”,然后“王伦”,因为“金匮之盟”被毁,不再“王伦”,于是便要“晁盖(改朝换代)”,北宋不能一万年,江山随即被断送。

如此“王伦”,错误极大,林冲大火并,同时也将北宋王朝推进了改朝换代,断送江山的快车道。

无论王伦、晁盖,还是宋江,最终的结局,都与“杜迁”有关。“杜迁”是妖魔,王伦的错误是他贪得无厌,心地狭隘,紧紧守护这一脉江山,害怕别人夺了去,从而毁掉了“宋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