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传统瓷器图片,瓷器有中国龙泉底款吗?
元、明、清代龙泉窑,瓷器一般没有底款;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
清朝新的制瓷技术?
清朝新制瓷技术为:珐琅彩和粉彩,为雍正和乾隆时期创烧而成
你了解哪些清代瓷器的发展历史与工艺特色?
清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不管是工艺、釉色,还是器型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话不多说,下面一起欣赏一下吧~
清雍正 青花山水纹天字罐
天字罐是明成化年间出现的一种小型盖罐,因罐底有无边栏的青花“天”字而得名。天字罐为罐类瓷器中一种专有名称,成化斗彩天字罐是此类罐中最著名的品种,其罐底下均写有天字底款,在清档中都写成“成窑天字罐”。在过去编排文件的方式,是按照《千字文》的顺序,开篇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原因即是如此。
此件藏品为雍正时期的天字罐,器物直口,短颈,圆肩,鼓腹下部内敛,内挖圈足,大底,釉底中心以钴料书写“天”字款。器身绘通景山水纹饰。胎质洁白细腻,釉面泛青,莹润肥厚,造型优美,修胎爽利,是雍正时期民窑青花器中一件佳器。
清雍正 青花缠枝莲纹梅瓶
此件藏品为小唇口,短颈,丰肩,内收至胫部,瘦底,圈足,瓶身口部及底部饰青花弦纹,肩部呈带状绘青花缠枝莲纹一周,近足处绘有一圆一方印章。胎质洁白,釉面肥润,形制规整,小巧秀气,是一件适于文案之间把玩的妙器。
梅瓶也被称之为“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在宋辽时期较为流行。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至于梅瓶的用途,在许多传世的梅瓶器腹有各种关于酒的诗句。因其器型优美,既可以作为酒器,又可以作为观赏品。
清雍正 墨彩山水纹斗杯
斗杯,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古时制作方形器,不似圆器那样能利用陶车的旋转,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因此多形制不甚规整。
这件墨彩山水纹方斗杯,造型极为古朴,杯身为方斗形,敞口敛腹,线条干净利落。杯身外壁以墨彩绘山水纹饰,画意以山村野舍为题,立意高远,图案赏心悦目。构图采取山水画远景视角描绘,远山近景,峰峦叠翠,小溪曲折。山坡跌宕,树木葱郁,几间茅舍坐落其中,山中小径蜿蜒,一派宁静清寂意趣。此件藏品形制考究、意趣隽永、画工精湛,可谓是雍正墨彩作品中之传世佳作。
清乾隆 黄地青花九桃纹盘
盘撇口,浅弧腹,圈足。通体以黄釉为地,盘心及腹壁内外以青花满饰九桃纹。圈足内满施黄釉,底心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竖式篆书款。整器青花色泽浓艳,黄釉色调鲜亮,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器物韵味。
黄地青花这种装饰技法极具特色,此工艺首创于宣德时期。在清代《南窑笔记》中记述的“宣德有青花填黄地者”,便指的就是这种工艺。其制作过程为先在瓷胎上绘画以钴作着色剂的青花纹饰,施白釉经高温烧造后,再在白釉处加填低温铅黄彩,复入炉经低温焙烧而成。所以这类工艺又有“青花填黄彩”之称。明代成化、弘治时期烧造此类黄地青花器物较多。清代康熙、雍正时沿袭明制烧制黄地青花,器型较之明代更加丰富,此类黄地青花器物在清代官窑中较为名贵。
清乾隆 青釉鼓钉罐
乾隆本朝官窑。罐口内敛,整体似鼓形,器形圆润丰满。器身上下各饰一周凸起的鼓钉,肩部对应位置贴塑铺首衔环装饰,玉璧形底无釉露胎处可见胎质细腻。器物内外壁满施豆青釉,施釉均匀,釉色淡雅,釉质肥润,如玉般质感。器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竖式青花篆书款。此造型是清代官窑的传统品种,流行于雍正至道光时期,其中以乾隆作品最具代表性。
清乾隆 黄地青花万寿无疆盘
乾隆本朝官窑器。撇口,曲壁,弧腹,圈足。器物胎质细腻,修胎规整。盘内壁施白釉,并以青花绘花卉纹,环绕于盘心的花卉,排列整齐,寓意富贵连绵。外壁以黄釉为地,青花绘缠枝花卉纹,间以圆形开光白地“万”“寿”“无”“疆”四字,圈足内白釉,底心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竖式矾红篆书款。色彩黄蓝呼应,装饰雍容华贵,纹饰寓意吉祥,为乾隆晚期60大寿专门定制的器物。
清代晚期景德镇瓷器有用支钉烧的吗?
清代晚期景德镇瓷器,真品有用支钉烧的瓷器品种;真品有收藏价值的;真品喜欢就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
清朝老百姓用什么盘子碗?
其实,老百姓一词的意思,在今天已经是普通居民的总称。但是,在清朝年间,老百姓泛指社会底层众生,他们区别于王公贵族、端铁饭碗的八斯籍民。
不过,社会底层的众生也分为小康型、温饱型、贫困型。
普通百姓用什么碗、盘?
绝大多数用瓷碗、瓷盘。
以清鼎盛时期的康、雍、乾为例。
很幸运的是这一时期长达130多年,处于经济
注:上面二张图片均为㡳款为清雍正年间的时间款,应该是当年老百姓的生活用盘,至少是温饱型百姓家的用品,流传至今也是价值可观的,所以“时间就是金钱”,此言不虚;上图为现代仿品,下图为真品。
这段时间处于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时期。由于帝王的爱好,各类工艺品制作也趋于精妙绝伦,在工艺和艺术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受此影响,老百姓的家庭日用瓷广泛使用青花瓷器,可能一些朋友不以为然,认为只能使用民间“罆罆窑”烧制的无釉或者少釉的土陶碗、盘,这其实是个误区。
早在明朝,瓷器的外销量已经相当惊人,外国商界称为“贸易瓷”,到康、雍、乾时期,贸易瓷更是大量销往西方国家。头脑反应快的德国
注:上图为现在的仿品,它属于高彷品,瓷质玉白,纹饰舒朗,青花发色亮丽,几可乱真,但是用放大镜观察,发现气泡细密,而真品是大小不一的气泡。㡳足也有细小不同。
比利时还竟相研烧中国瓷器,中国的青花瓷成为西方人的珍藏。
除了青花瓷外,民间百姓还大量使用民窑瓷係的磁州窑。它的窑囗虽然从北宋后期延续到元代,长达300多年,它的胎釉质地粗糙,不过,由于种类繁多,数量极大,因为那时的所有的实用器和摆设件以瓷器为庞大的主流,所以流传到清代,仍然大量使用。
因为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因而制形简朴、活泼,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民间乡士气。
瓷器界的朋友可能知道,著名的“长沙窑”首创了在青釉下绘彩色纹饰,打破了以前单色釉的局面,因此在我国瓷器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彩色瓷的产生,用“继往开来”总结,恰如其分。
而处于同一时期的四川邛窑,同样出色,由于唐时佛教沿茶马古道传到川康交界的邛崃地区,当时寺庙沿途林立,需要大量的佛教用品和僧侣生活用具,因此创建了“邛窑”,著名的“节油灯盏”即是该窑烧制,它同时也烧制大量的老百姓生活用品。
上图为笔者祖传的清朝贫困百姓的土陶碗,平时用它来作茶碗用一一回到清朝。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