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特点,明代瓷器的特殊釉面有哪些?
洪武“青白釉”
明洪武 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莲花瓣式盘洪武釉里红、青花瓷器的釉面呈青白色,白中微闪青,釉稍厚、肥润,柔和悦目,釉厚处显乳白,其最突出的一大特点就是釉面缩釉现象严重。大盘底部施有一种釉浆,薄厚不均,薄处浅黄呈火石红色,并有油亮的光泽,形成洪武瓷器独特的釉面。洪武以后历朝均未见仿制品,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出现仿洪武瓷器。因此遇到洪武瓷时切需注意。
仿明洪武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莲花瓣式盘
洪武瓷器传世品稀少,除故宫馆藏之外,其它博物馆和私人收藏都比较少。上世纪70至90年代,市场上开始出现新仿明代洪武瓷器,以盘居多。传闻在江西、安徽两省交界处有地方作坊专门烧制很粗劣的仿洪武瓷;仿制较为精美者则多为景德镇烧造,其胎质细腻,胎体薄厚适宜,手感适中,没有沉重感,釉面白细光亮,纹饰绘画精细清晰,型体规整,是一种很全面的仿制品,从造型到纹饰,均与洪武瓷器相同,就是过于精美了,时代的沧桑感是模仿不来的。也有仿制粗糙厚重者,一眼即可辨认。
永乐“甜白釉”
景德镇在元代卵白釉瓷的基础上,明代的白瓷制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明初洪武的白瓷,应该已有相当的成就,惟目前尚无法加以识别,但永乐的白瓷制作,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其特点是胎质细而洁白,釉面映出白润的光泽,给人以一种甜美的感受,故有“甜白”之称。又有人认为,这种白瓷可以填上各种彩色而成彩瓷,因此又有“填白”之名。
明永乐 甜白釉暗花云龙纹梨式执壶
宣德“桔皮釉”
宣德时期各品种瓷器中常见桔皮釉地(又称桔皮棕眼),这是宣德瓷器特有的釉面特征,成为鉴别宣德朝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
明宣德 青花海水云龙纹高足碗
由于宣德器物釉层较厚,里面含有较多水分子,焙烧时坯体内水分子大量溢出,使处于熔融状态的釉层出现象毛细管一样的小孔,烧成后,温度降低,釉汁还来不及将小孔填平补齐,釉面就凝固了,于是留下了许多“棕眼”,有如桔皮,所以被称之为“桔皮釉”或“桔皮棕眼”。这一现象在其它时代瓷器的表面也出现过,比如宋钧窑釉面棕眼比较细小,元钧窑釉面的棕眼就比较粗大;龙泉窑、明永乐器、清代仿宣德青花、红釉器等都有桔皮釉,但与宣德器相比,有的棕眼比较细小,或密集呈针眼状。历代瓷器中带有小棕眼的器物都没有形成过时代特征,只有宣德瓷器釉面的棕眼,加之细白闪青、晶莹光亮的釉形成了时代风格。但要说明的是,窑炉烧制到熔融状态的过程中如果掌握好窑温,桔皮纹是会完全消失的,宣德前期或后期偶见无桔皮纹的青花瓷器,细白莹润,也是无可比拟的。
宣德红釉的“蝦青”与“灯草口”
故宫博物院旧藏的几件永乐红釉器是宫廷用器,是当时御窑厂经过严格挑选后的进贡之物,故宫几代人经过对比研究发现,永乐红釉呈色纯正、鲜艳,犹如初凝的鸡血红,因而有永乐“鲜红”之称。宣德红釉呈色更加浓重,红中带点黑红,显得静穆凝重,釉光晶莹,具有宝光四溢之感,像红宝石一样瑰丽,又有“宝石红”之称。“蝦青”、“灯草口”即是宣德红釉器的独特表现特征。
明宣德 宝石红釉碗 口沿
“蝦青”多表现在宣德红釉器的足边,由于铜红釉在烧制过程中因处于熔融状态而垂流,至足边时(碗的足边或壶的足边)铜分子已经稀少或消失,釉中的铁分子突出,而出现青色釉,犹如青虾之色,因此后人将此现象称之为“蝦青”。
明宣德 宝石红釉葵花式洗
宣德红釉器制作精巧,在器物的口边或凸棱部位会露出纯净的白釉边线,犹如灯草样美丽,因而被称作“灯草口”或“灯草边”。这是因为铜红釉在烧制过程中,釉因熔融而垂流,流到器物凸棱部位时,由于胎与釉在烧制过程中出现析晶体,在透明釉下受光的折射,显现出非常精美而细白的釉面。古代匠师利用这一原理,创造出了一些新颖、有特点的器型,比如明宣德红釉葵花式洗,它的口边花瓣凸棱处均为细白的釉边,构成了器物美丽的装饰,与浑然一体的红釉相互映托。“灯草口”这一烧制工艺的表现是宣德红釉的独特之处,清康熙恢复高温铜红釉烧制时器物口边也犹如“灯草口”。现代新仿宣德红釉器釉色可达到鲜红,但玻璃质感过强,釉光刺目,深红釉色中有黑红釉形成的斑点或斑片,胎体过于厚重,口边、足边工艺粗糙。而“蝦青”、“灯草口”这两种独特的工艺表现至今尚未仿制成功。
明末清初的“亮青釉”
清顺治 岁寒三友图筒式瓶
明末清初所产瓷器多为民窑,早年曾一度未被人们重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专业工作者的努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明末清初瓷器无论是在陶瓷史上的地位还是经济价值,都有了很大提高,因而市场出现了很多仿品,如筒瓶、香炉、大笔筒等。
仿明成化 斗彩亮青釉碗足
明末清初崇祯、顺治两朝瓷器釉子比较特殊,多为“亮青釉”,这是传统经验的感悟,其釉色以青白为主,少量白中闪青,也有卵青色或青灰色,釉面青亮,玉质感强,犹如老青玉的坚实之感。据科学家研究表明,透明釉的颜色是由釉层中杂质的颜色和析晶层的颜色叠加而成,这两种因素决定着釉面的深浅浓重。部分瓷器口部施酱黄色釉,胎体厚重,砂底灰白,底部均有拉坯时形成的螺旋纹。尤其是筒瓶,瓶底中心还微微下凹。这些胎釉特征,现代仿品是不易做到的。新仿品粗劣者胎体过重,釉子光亮,绘画板滞;精品者造型精美,与传世品相近,釉面细白,有的微微闪青,绘画精细,缺乏时代的沧桑感。
明代瓦罐的风格特征?
一、造型:丰满,浑厚,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二、胎体: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别明显,胎体更为厚重粗糙,民窑器物尤甚。三、釉面:釉质肥厚,滋润。青花瓷器中,大多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四、纹饰:主要有龙,凤,麒麟,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画面豪放而潇洒,笔意酐畅而纯熟,构图疏简而高古。五、器足:大件器物多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众多形状。六、款识: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干支款,图记款等。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等。明清时期的陶瓷艺术有着怎样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人盲目地学习潮流之风,其实小编认为我们应该关注民族的文化艺术。
明朝香炉
你
中国是最早烧制陶瓷的国家,在明清两代政治经济,以及郑和下西洋、世界新航线与商业贸易对陶瓷行业的影响,特别是对陶瓷之路发展繁荣的推动作用。中国陶瓷以景德镇陶瓷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论证了陶瓷之路源在中国。以下小编细说一下明清时期得陶瓷艺术发展。
明清花
明代的瓷器发展可谓是呈上起下,它夹在两个瓷器发展的最高峰之间,虽略显逊色,但是艺术成就同样不可忽视!从洪武釉里红的凝厚到永宣青花的艳美;从成化斗彩的雅致到弘治黄釉的静穆;从嘉靖五彩的瑰丽到崇祯青花的明快,无不显示着明代人的才智。
五彩
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五彩
明代五彩是中国陶瓷彩绘的高峰,无论是在创作上,还是添加了以往没有的一些色彩上!
清代青花瓷
康熙五彩鱼康熙青花都是清代景德镇的重要品种,历史的《五彩鸳鸯莲花纹瓶》《五彩云龙纹盖罐》都是当时的代表之作。
清代青花瓷
青花瓷器是最富有东方民族风情的瓷器品种,起源于唐代,元代发展成熟后主要为外销瓷,从明代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到清代,青花瓷器仍占主导地位,无论是在工艺技术、绘画水平还是产量方面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又一高峰。
明清彩瓷的发展演变不仅记录了陶瓷艺术家的艰辛开拓,创新变革,也反映了我国陶瓷文化艺术的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传承性。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特征与时代差异,要串联性、系统性地研究,对明清彩瓷会有更系统的认识(^-^)
清代柴窑烧制特征?
1. 柴窑瓷器的釉色是七彩和过渡的多彩色。
2. 柴窑瓷器的造型是失蜡法工艺建造。
3. 柴窑瓷器的纹饰工艺多样化,一样为模印、釉下多彩纹饰。
4. 柴窑瓷器的釉质是矿物质颜料,在矿物质釉面上再刷了一层薄薄的石灰碱釉。
5. 柴窑瓷器釉中有灭亡和破开气泡。

6. 柴窑瓷器的款识是印刷型,在黑褐色长方框中?釉色的“柴”“官”“柴世宗”等款识。
8. 柴窑瓷器的表里壁釉色一致。9. 柴窑瓷器接纳垫烧,圈足无釉。 10. 柴窑瓷器底足不管是圆形,多棱形底部釉的处理如刀切一样的整洁。 11. 柴窑瓷器一种是细砂垫烧,另一种是黄土垫烧,不管细砂或黄土垫烧的露胎圈足上均有蜡的油浸色。 12. 柴窑瓷器大多有细开片纹,也有大开片纹,还有无开片臭干黑、色釉的结晶体和钙化;气泡起头碎裂…
微观下:微观老化、结晶体析出、矿物质着色的晶体构造;气泡老化…
纹。
清三代珐琅彩瓷器微观特征?
康熙色底,雍正诗文留白、乾隆开窗。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