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斗彩瓷器的特征,青花瓷器文房用品上有鱼海草是什么时候的?

我是默默,我来回答

感谢邀请

你对于文房器的爱好,让默默觉得很高兴,毕竟现在收藏品中,文房用品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收藏门类。而对于文房器的收藏的探究,也将成为广大文房收藏爱好者的收藏必修课。

说起鱼藻图案的出现,就要从历史上慢慢的聊起来了。那么就让咱们一起聊聊吧。

历史

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吉祥,在装饰图案方面历来强调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人图个吉祥干什么事,在这件大罐上也有反应,鱼大家知道是与剩余的余谐音,因此鱼被赋予吉祥含义,寓意富贵有余、连年有余,鱼也就成为工艺美术品上常见的装饰题材,那么早在距今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上,就已经出现了鱼画的有鱼彩陶,后来直到今天的陶瓷器上,鱼这种图案屡见不鲜。这个就是半坡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上,画的这种鱼,这是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1955年。大家知道半坡彩陶上,这个鱼最开始都是具象的,画的很写实,慢慢演变演变就变成了三角形的几何纹,就是从这儿演变过去的,抽象抽象变成了几何纹。

演变

到金代的红绿彩这也是鱼戏莲花,定窑印花、刻花、白瓷这是窑址出来的,这都是有鱼这种图案,有的也有莲花,这是故宫博物院当年在窑址采集的,在定窑遗址,我们看看完整器,这个也是这个鱼戏莲花,游鱼。你看龙泉窑这种非常多见的是吧,模印贴花,用模子印出来再用泥浆贴上去,然后再上釉。

所以当年陈万里先生,他七去绍兴八去龙泉,上个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当时他在龙泉那边吃饭的时候,龙泉你现在去龙泉那边有时候吃饭的时候,他给你上一盘这种炸小鱼,就是龙泉那个溪水里边的就是这种小鱼,后来陈万里先生说这跟瓷器上一样一样的,就是这个鱼长不大就是这种小鱼,龙泉溪里边的就是这种,也有模印贴花的,也有印的凹下去的,阴纹的也有这种装饰。

鱼纹是明代嘉靖朝景德镇御窑瓷器上,最常见的装饰题材之一,很流行在嘉靖时期。除了这种五彩的大盖罐以外,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这是故宫博物院藏的,这个也是一个一级文物,这个也是很大的罐子高度,通高是41.2厘米,它是青花加矾红彩,这个矾红这个红鲤鱼也是画在黄彩上面的,也是画在黄彩上面的,这个罐子比刚才上面这个还要大一些,比刚才这个。这是故宫藏的一级文物。

还有这种我们上面展出的小罐,那么大的黄上红那一件就是这种,也是画的荷莲浮萍鱼,这是标准的嘉靖的款写的有力度,上面会讲这个问题,这种是文房用具,有人这上面可以插笔还有插墨什么的,文房用具,这是典型的,这就是上青画出来的最标准的,嘉靖的青花瓷器御窑的,蓝中泛点儿紫红色调看得出来吧,带一点紫红色调,这也是画的荷莲鱼浮萍。

明嘉靖青花红彩鱼藻纹盖罐

这盘子也是常见的,在嘉靖御窑瓷器当中,你看盘里边盘外壁画的都是这种图案,这都是上青画出来的,上等青料。尤其是嘉靖御窑五彩鱼藻图罐,上面咱们展出的这种堪称,嘉靖御窑瓷器当中的名品,所见传世品几乎没有集中收藏,不是说一个馆一下有好多件,或者是十几件没有集中收藏,而是分藏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或私人手中,我大概查了一下,形体大致分大小两种,造型大同小异,细部略有变化,这种罐子形体上它想追求的一种最美的,但是大家知道烧出来以后都会有变化。

那么这种罐本来都应该附有一个伞形的这种盖,盖有一个圆珠纽,这个盖上也是五彩装饰,盖纽画的是莲瓣纹托火焰纹,盖面绘的是缨络纹,盖德里边上绘的是鱼藻纹,而且画的是鱼藻图,但是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目,前所见的这些罐的盖有些罐的盖已经都遗失了,都应该有原本,所以让人感到很惋惜,有的是保留下来的。

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 上海博物馆藏

目前我搜集到的见于发表的嘉靖御窑五彩罐,主要是有这么一些我给大家举一些例子,故宫博物院有两件,而且这两件都是有盖的,都不是原清宫旧藏的,都是后来1949年以后入藏的,这是其中的一件,这件彩更好一些,在故宫博物院陶瓷馆原来陈列过专柜,那个陶瓷馆也是我做的,2008年文华殿那个陶瓷馆,现在当然有点儿老旧了,我们马上也要改陈,明年就要改陈了,要移到武英殿去,绘画馆移到文华殿,这件罐子原来在一个专柜里陈列,后来因为观众太多,说是空间太狭窄拥挤怕不安全就撤了,当时我们撤了20件大件的专柜的东西,当时我是非常感到可惜,但是没办法为了安全起见,包括这一件也撤了。

那么实际上咱们上面这件罐子,就是2000年香港蘇富比拍卖行,在举行的拍卖会上当时是4404.475万港币成交,就是上面这一件,2000年的时候,这在当时也是天价的,当时也是天价,而且他是这件器物在当时2000年,创下了当时中国古陶瓷拍卖的最高价,这是上面这一件曾经。那么在2007年10月28日,辽宁国拍举行的拍卖会上也拍过一件,当时编号是41件拍品,成交价是2970万人民币,这就是上面这一件,2000年的时候拍卖的图片,就是上面这一件。

另外在2012年5月12号中国嘉德拍卖会也拍过一件,当时是2612号拍品,2612号拍品,缺盖,当时成交是1495万人民币。

再2013年4月8号,香港蘇富比拍过一件第3007号拍卖品,成交价是2075万5760元人民币,那么以五彩鱼藻图罐为代表的,嘉靖御窑五彩瓷器上在装饰风格上,我们说虽然没有明代早中期,永乐、宣德、成化御窑的青花五彩斗彩瓷器,绘画笔触那种灵动自然,也赶不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五彩、珐琅彩、洋彩瓷器画工那种纤巧精细,但是却呈现出自身独特的艺术格调,也就是说他开创了明清两代御窑瓷器,朴拙华美装饰风格这种新的境界。

在2017年12月29日在香港展览中心佳士得秋拍场上拍出了1.8亿港元,附加佣金2.1亿港元,是这次佳士得拍品种最值钱的一件,也是收藏家对五彩大罐值得重视的一件事情。

它是一种朴拙华美之美给人这么一种美感,它不是以精细这一类的给人带来的美感,如果用一个字来体现,嘉靖御窑五彩瓷器风格之特点,我们可以选这个“拙”字最适,“拙”就是我前面讲的就是两个字稚拙,大巧我们说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这是堪称中国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这个拙并不是笨,我们注意这里的拙不是笨,此乃中华美学的无上追求,中华美学的无上追求,最终就是拙,总之明代嘉靖御窑五彩五鱼藻图罐,堪称继元代青花鱼藻图罐之后,装饰同类题材瓷罐最显赫的艺术佳作。

那么嘉靖五彩鱼藻图罐大气的造型、华丽的色彩和醇厚朴拙的画工,也使这种罐成为中国瓷器拍卖史,最受人关注和追捧的拍品之一,这是我们都知道元青花的鱼藻图罐,画鱼藻这一类的,这是元青花的大小跟这个差不多,这是故宫博物院藏的,另外拍卖也有过拍卖过一类的元青花大罐,在日本也有收藏,日本大阪市里东洋陶瓷美术馆就有一件,也有画这种鱼的大罐,元青花,这是故宫博物院藏的,这是有点儿残把它修起来的,有点儿修起来的,有点儿残修的,但是这是最好的元青花之一,画工最好的,跟至正十一年象耳瓶都是一类的。

明代嘉靖御窑五彩五鱼藻图罐,堪称继元代青花鱼藻图罐之后,装饰同类题材瓷罐最显赫的艺术佳作。

好了洋洋洒洒写了不少,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用处对于你有用处。

我是默默,专注文房器的收藏知识传播。

如果你喜欢文房器的收藏,可以关注默默谈文房。

乾隆斗彩瓷器的特征

清釉里红有何特点?

釉里红是在元代开始烧造的,明初辉煌了一段时间,在宣德就停止了。差不多二百年之后。康乾盛世再度辉煌,随着盛世的结束,釉里红也就结束了。可以说,釉里红的烧造,都是伴随着盛世出现的。

釉里红三果纹碗是宣德朝创烧的一个名贵瓷种,它构图设汁新颖,果纹刻划非常生动。三果,分别为苹果、桃、石榴,代表平安、长寿、多子的吉祥寓意。其标准釉色应该是亮青釉和鲜红的红色,但是由于氧化铜在高温下特别活跃,非常不容易烧成,窑温稍偏釉色就会发生变化。

1.清雍正釉里红

明宣德时期原物与雍正时仿品的造型、纹饰、款识均相同,但两者也有差别。宣德原物口微撇,丰腹,高足,足微外撇。细砂底用手摸有滑润感,通体白釉,釉面有橘皮状小棕眼,外口边及底边积釉处,釉色浓泛青。

雍正仿宣德三果纹高足碗与真品比,口部撇度小,腹部深,细砂底少光润。口边及底边的积釉处青蓝色,釉面的橘皮棕眼非常细小。在款识方面,真假瓷器虽然都写在碗心,但真品字体大小不一,笔法遒劲有力;仿品款字体过于规整,拘谨无力。

真品的胎薄,釉面呈浅乳白色,细而温润;仿品胎较厚,釉面为青白色。三果的画法也稍有不同,宣德器三果为苹果、石榴、桃,雍正仿品把苹果画成两只连在一起的形状。

雍正时期御窑厂烧造的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瓷器质量最好,达到历史最高峰。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人称雍正时期的釉里红为‘宝烧红’,发色呈鲜红色调,成品率高。

釉里红瓷器以仿宣德三鱼高足碗、盘、碗、三果高足碗、云龙碗、后三果瓶多见,还有蝙蝠碗等。釉里红呈色鲜艳十分成功,比康熙釉里红发色更为鲜艳,器物大多有‘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这个时期,除了白釉釉里红之外还有青釉釉里红团龙、团风纹样的器物;雍正时期青花釉里红器也是历史上烧造最成功时期,常见器物有水盂、小水洗,石榴尊、梅瓶、花盆、各式瓶、碗、杯、盘等。纹样有缠枝花、串枝花、三果、松竹梅、莲托八宝、莲池图、云鹤、八仙、山水、人物、百鹿等。

釉里红颜色大多浅淡,但也有鲜艳制品。其纹饰中用青花绘制的树叶和用釉里红绘制的桃子都十分鲜艳,能够烧出如此鲜艳的两种不同颜色;说明雍正时期釉里红瓷器的制作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雍正皇帝对瓷器的要求非常高,雍正釉里红画得非常精细,主要特征就是:轻描淡定。画的笔道非常细,一点也都不晕散。而康熙时期的釉里红,经常发黑。因为那个时候,对温度控制不好。一旦温度高,颜色就飞了。所以工匠们,宁愿温度低一些,至少不会烧成一个白瓶。

2.清康熙釉里红

而且康熙时期的釉里红,甚至包括康熙早期的一些瓷器,都不会写款。就算要写,一般也会写明朝的款。如果一个颜色偏黑的釉里红,上面还落有‘康熙年制’,肯定就不真。可越是这样,反而价值非常高。民国时期,很多收藏爱好都知道,康熙的釉里红可是了不得的收藏。

3.清乾隆釉里红

乾隆则继承和发扬了雍正和康熙的态度。据《清档唐英奏折六十二号》记载:乾隆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唐英在北京,太监胡世杰奉乾隆皇帝之命,交给唐英釉里红挂瓶一件,画样一张。并传旨:‘看明瓷器釉色,照纸样花纹烧造几件送来,务要花纹清真。并将古瓷样式好者挑选几种,亦烧造釉里红颜色,俱写乾隆年款,送来呈览’。

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唐英,但只要是对乾隆时期的瓷器有研究的人,肯定就知道唐英是何许人也。他是乾隆皇帝任命的督陶官,由朝廷亲自派到景德镇坐镇,专事管理和监督烧瓷。虽然这个督陶官的品级不高。可是权力非常大。

唐英也不负圣恩,他从四十七岁到景德镇,干了二十八年,一直到七十五岁。实在干不动了。才请旨退休。唐英在退休之后,才几个月的时间,就去世了。可见,他确实是干到了油枯灯灭。

当时唐英是直接可以跟乾隆对话的。可见乾隆对烧瓷的重视。现在很多博物馆里,都有落款“沈阳唐英”的国宝级瓷器。甚至唐英在景德镇时期所烧造的瓷器,行内人都称之为“唐窑”。可见唐英在瓷器史上的地位。

唐英当时把挂瓶看了许久,把样子和颜色仔细记在脑子里,拿着纸样回去,亲自督促窑工。一定要把釉里红的颜色充分表现出来,釉水要肥润、颜色要鲜明。这件事发生在乾隆初年,说明当时对釉里红的重视程序非常高,釉里红的地位也显得很高。

所谓的挂瓶,就是挂在墙壁上的瓶子。瓶子一般都是圆的或是方的,那怎么挂呢?其实挂并只是半个瓷器的状态,前面有个弧度,后面是平的,可以挂在墙上装饰。当时的乾隆皇帝,很喜欢挂瓶。

当然,论价值的话,雍正时期或者乾隆时期的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还是不如宣德时期的。虽然雍正期的釉里红质量好,技术水平高。可是保有量也大啊,什么东西都是这样,物以稀为贵,越是稀少的东西,价格自然就越贵。雍正和乾隆时期,由于已经掌握了全面的技术,不管烧多少,都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4.釉里红的衰败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明宣德

釉里红到了乾隆后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自然就谈不上突破,只是陷于一种程式化。随着乾隆盛世的结束,釉里红的黄金时代也跟着结束了。晚清的时候,咸丰一朝曾经烧过一些,咸丰的特点是,画的很细弱,软弱无力,以后就再也没有烧造过了。

釉里红的衰败,有很多原因。

第一个原因,我觉得是清代其他彩瓷品种的出现。清代有大量体貌瓷在生产,尤其粉彩中的矾红彩的出现,对釉里红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釉里红瓷器,从清雅角度上讲,不及青花。它是暖调子,青花是冷调子。从热烈角度上讲,它不及其他彩瓷。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都显得比它热烈。所以从这两个角度要求,它都显不出优势。虽然釉里红很珍贵,可是当有替代品,或者更好的产品出来之后,自然而然就会被淘汰。

比如说从建国以来,我国很多行业,原本都是手工制造。可慢慢的,都被机械化代替。因为机械化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但成本低,而且质量好,不容易出次品。当然,也有些行业,因为机械化,反而失去了传统文化。

第二个原因,康熙时期不仅仅只有釉里红,还有其他品种。比如说朗窑红、豇豆红,雍正时期的祭红,乾隆时期的珊瑚红、矾红等等。各种红釉的出现,导致对釉里红逐渐丧失兴趣。第三,尽管当时釉里红的工艺比较成熟,但烧造的难度和成本依然很大,导致它在市场上缺乏相应的竞争力。

清代有一个很喜欢写陶瓷诗歌的诗人叫龚鉽。他在《景德镇陶歌》中写道:‘市上今传釉里红,唐窑独著百年中。暗然淡简温而理,都识先生尚古风。’龚鉽提到了‘唐窑’,就是唐英时期的瓷器。诗里说:乾隆时期,市面上还很流行釉里红,唐英时期釉里红的生产,能够独领一百年。但这种瓷器还是显得比较暗淡温和,也许只有唐英先生才能够理解,古代的这种风尚。

斗彩瓷器釉面的玻璃白是什么样的?

而据史料记载,现在的说法是,“玻璃白”是我国的清代开始使用的。玻璃白是粉彩瓷器使用的一种含铅化合物,呈不透明白色,由红丹、石英、硝酸钾、氧化砷配制而成,多用作花头和人物服装的洗染的底色,也可用于配色,是将铅晶料、牙硝、玻璃粉和信石擂细混合放在耐火罐内于高温下熔融后倾入冷水中淬冷,再粉碎成白色粉末状,作熔剂用。粉彩是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创制成功的又一种彩瓷。1、用玻璃白打底,使得各种彩料有深浅浓淡乃至乳浊柔和的变化;

2、使用进口的彩料,色泽淡雅柔和,清逸艳丽;

3、使用芸香油调色,所以色彩柔和清丽,有柔软之感;

4、一般在700℃-750℃左右的窑炉中烧成,由于烧造温度比较低,故又有“软彩”之称。

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其作法是用经过“玻璃白”粉化的各种彩料,在烧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绘画,经第二次炉火烧烤而成。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成为清代瓷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品种。直到现代,景德镇的许多瓷厂仍继续生产。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玻璃白”的作用是利用其乳浊作用,使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因此博得“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有没有喜欢收藏明?

明弘治黄釉【鸡油黄】祭祀寿桃果盘,直径28厘米,釉色金黄,包浆浑厚,大明万历黄釉高足杯,高10厘米,杯口径10.5厘米,

乾隆最疼的公主是爱固伦和孝公主?

乾隆爷一生有10个女儿,其中五个早早就死亡,来不及册封,年长的四个女儿成年后相继出嫁,到了乾隆晚年,只有最小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陪在他身边。 对于固伦和孝公主的出生,乾隆很是开心,因为在后宫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婴儿的啼哭声,那时候乾隆已经65岁了,固伦和孝公主的出生意味着乾隆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他把固伦和孝公主当做掌心里的宝。固伦和孝公主画像 固伦和孝公主之所以得到乾隆的喜爱,除了她是乾隆最小的女儿,还有一点就是她长得很像乾隆,而且性情刚毅,喜欢身穿男装,跟随乾隆出巡、打猎,她的功夫一点都不比男的差。在清宫中收藏一副戎装女子的画像,往往被认为是“香妃”容妃的画像,但是经过有关专家的认定,画像中的女子极有可能是固伦和孝公主,画像中的女子身穿戎装,英姿煞爽! 乾隆在固伦和孝公主没有出嫁前,便赏赐她金顶轿,宠爱她胜于其她公主。和孝公主13岁的时候被封为固伦公主。按照清朝体制,皇后所生的女儿才能被封为固伦公主,嫔妃所生的女儿只能被封为和硕公主,可见乾隆对她宠爱有加,乾隆曾经对固伦和孝公主说道:“如果你是个男孩子的话,我一定将皇位传给你。”这并不是不可能,乾隆虽然有17个皇子,但是皇位继承人没有太大的选择,有13个皇子先后离开人世,剩下的为数不多的皇子又不能令他满意,如果固伦和孝公主是位皇子,清朝的历史会被改写。 固伦和孝公主不仅深受乾隆的喜欢,后宫的妃子对这个假小子也很喜欢,她给后宫寂静的生活带来很多欢声笑语,出身回族部落的容妃更是喜爱她,在容妃去世的时候,她将自己收藏的珍宝分给家人和后宫众多嫔妃,其中分得最多的还是固伦和孝公主。 不管固伦和孝公主多么像男孩子,她终究是个女子,女子最好的归宿便是找一个好婆家,乾隆一直想给她找一门好亲事,乾隆想趁自己还在世的时候,给她找个好丈夫,什么样的男人才配得上他最喜爱的小公主?当然是最俊美、最能干的男子。乾隆左思右想,首先想到和珅,和珅确实长相俊美,又博学多才,但是和珅大固伦和孝公主25岁,而且有妻室,公主不可能嫁为妾室。乾隆就把目光转到和珅的儿子身上,那时候和珅经常带他儿子入宫,那个孩子就是丰绅殷德,长相和和珅一样俊美,与公主很是般配。于是乾隆将固伦和孝公主嫁给和珅,与和珅结为亲家。 《斗彩荷莲图鼓钉绣墩》固伦和孝公主,作为乾隆皇帝最宠爱的女儿,嫁的又是权势滔天的和珅之子,其婚礼排场绝对不小。而最让后世人感到震惊羡慕的,便是她那一长串的嫁妆。据史料记载,固伦和孝公主的嫁妆,是和嘉公主的十倍。其中不乏一些奇珍异宝,例如红宝石朝帽顶一个、嵌二等东珠十颗、金凤五只等等,同时乾隆更是将带有并蒂莲和饱含爱意的《斗彩荷莲图鼓钉绣墩》送给新婚的夫妻俩,希望俩人幸福甜蜜。大婚当日,抬嫁妆的侍卫排成长龙,蔚为壮观。结婚第二天,乾隆又命令宫中将许多珍宝财物送到公主府第,显示了乾隆对她的喜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固伦和孝公主和丰绅殷德虽说是政治婚姻,但是两人却恩爱有加,夫唱妇随,经常同出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