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粉彩真品用料的特征,清朝每个朝代的瓷器的蝙蝠纹样有什么区别?
蝙蝠的形象原本其貌不扬,因“蝠”与“福”谐音,契合人们追求幸福的心愿,遂将其艺术地改造和加工,组成惹人喜爱的装饰图案。清代瓷器上的“蝠纹”按其组合及寓意分为以下几类:
五 只 蝙 蝠
1. 五福捧寿
“五蝠”谐音五福。“寿”字是敬老祝福,表达孝悌的象征符号。桃也是高寿的象征。绘五只蝙蝠向心环绕一“寿”字或寿桃,寓意“五福捧寿”。此类图案通常作为主题图案装饰在瓷器的主体部位,如盘心或瓶腹。
清 青花五蝠捧寿盘
2. 五福
以五只蝙蝠的图案装饰于盘或碗等器物的外壁或内部。如故宫博物院藏嘉庆粉彩黄地勾莲五蝠纹碗、雍正粉彩红蝠衔带纹碗。前者于盘心绘五只红彩蝙蝠,后者于碗外壁绘缠枝花卉纹饰,寓意“五福临门”。
清道光 粉彩花卉五蝠纹盘
多 只 蝙 福 的 图 案
1.多福
图案为在器物的内壁或外壁绘多只蝙蝠作散点式排列。如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同治黄地红彩百蝠图盘,在黄色彩地的盘内绘多只纷飞的蝙蝠。
红彩蝠纹盘
2.洪福齐天
多只蝙蝠与祥云的组合,寓意洪福齐天。如故宫博物院藏雍正粉彩黄地云蝠纹碗,南京博物院藏雍正斗彩云蝠纹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宣统粉彩云蝠纹瓶等。云纹形似如意,寓意流云百福、洪福齐天。
清光绪-粉彩云蝠扁瓶
桃 蝠 纹
桃纹是传统寓意纹样。桃蝠纹组合寓意福寿,一般出现在瓷瓶、盘、盆、笔筒等器物上。图案主要由结有桃子的桃树、蝙蝠和其他纹饰组成。根据不同的组合可粗分为以下几小类:
1. 仙芝祝寿
由桃树(桃子)、灵芝、蝙蝠、松树等组成的纹饰,寓意福寿如意。如上海博物馆藏雍正青花仙芝祝寿图瓶,主题纹饰为一棵结有九枚桃实的桃树,五只蝙蝠飞舞其间,还有湖石、灵芝、竹枝等纹饰,寓有“仙芝祝寿”之意。
清雍正-粉彩过枝福寿双全碗一对
2.多福多寿
仅由桃树和蝠纹组成,通常装饰在盘、瓶或花盆上。此类图案以桃喻寿,以蝠喻福,寓意福寿双全。故宫博物院藏雍正粉彩过枝九桃图大盘、南京博物院藏乾隆粉彩过枝桃蝠纹盘也是这种桃树结硕果、蝙蝠天上飞的纹样。以开光形式绘桃蝠纹的图案也常见于清代瓷器上。
清光绪淡黄地粉彩海水江崖桃蝠纹花口花盆
此外,还有以桃子、蝙蝠、团寿字、卍字等纹样装饰器物的图案,如南京博物院藏光绪黄地粉彩福寿纹深腹花盆,外壁绘红彩团寿、粉彩蝙蝠作散点式排列,桃纹满布,寓意多福多寿。
清乾隆 粉彩八桃五蝠盘
3.寿山福海
此类图案一般由桃树、蝙蝠、山石、海水组成,有的还绘有祥云、灵芝等,在花盆、瓶、笔筒、盘碟上常见。如上海博物馆藏乾隆青花海水九桃纹龙耳扁瓶,瓶腹前后圆形开光内绘寓意“寿山”的山石、桃树,寓意“福海”的蝙蝠、海水,开光外满饰缠枝莲纹。
葫 芦 与 蝙 蝠 纹
葫芦多籽,瓜藤绵延,结实累累,自古是生育多产、子孙绵延的象征。葫芦的发音与“福禄”相似,加之还是道家象征延年益寿的神物,更为其增添了一层神秘的吉祥色彩,成为人们喜爱的装饰纹样。
清代模拟葫芦的象生形瓷器造型非常流行,出现了数量、种类都较为丰富的葫芦瓶,以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最具代表性。
景德镇陶瓷馆藏乾隆青花瓢纹葫芦瓶,器身满布葫芦、蝙蝠纹,寓意百福百禄。还有较有特色的乾隆粉彩葫芦式“大吉”壁饰,器体为扁平葫芦形,口部堆塑一只蝙蝠。葫芦上、下两部分各饰一圆形开光,内饰金彩“大”、“吉”二字,周围各环绕五只飞翔的蝙蝠,寓意大吉大利。此外,其他器物上也常见蝙蝠、葫芦纹。
清乾隆 粉彩红地描金“大吉”葫芦挂屏
万 寿 万 福、万福 寿 无 疆 纹
此为蝙蝠与“万”、“寿”、“无”、“疆”、“卍”字纹等吉祥纹饰的组合。“卍”字纹,原是一种古代的符咒、护符和宗教标志,有吉祥所集、功德圆满的含义,象征富贵绵长。“万寿无疆”四字通常为楷书。
清晚期 黄地粉彩福禄万代开光万寿无疆盖盘
蝠 纹 与 人 物 组合
瓷器画面绘两个孩童将蝙蝠放入罐中,寓意“纳蝠(福)迎祥”。绘顽皮孩童抬首仰望,一手指天,眼前一只蝙蝠在空中飞翔的图案,寓意“福从天降”、“福到眼前”。故宫博物院藏道光粉彩红蝠人物图碗,外壁绘一老者一手执杖,上挂一“喜”字,一手指天,旁边一娃娃张开双臂迎向一只飞来的红蝠,蝙蝠口衔葫芦,配以祥云、松树、山石,寓意“天赐鸿福”、“福寿万代”。
清道光粉彩人物故事碗
蝠 纹 与 松 鹿、山 石、海 水 等 组 合
松树常青不老,被赋予延年益寿的寓意。鹤和鹿在人们心目中也是象征祥瑞长寿的鸟兽。蝙蝠与松鹿、仙鹤、蟠桃、祥云、山石、海水等组合,寓有福禄寿的吉祥含义。如南京博物院藏康熙青花寿山福海纹花盆,外壁主体纹饰为通景纹,一侧为红日高照,祥云朵朵,仙鹤和蝙蝠空中飞舞,山石海水气势磅礴,另一侧描绘有苍松翠柏,鹿鸣哟哟,构成一幅寿山福海图。
清康熙青花福山寿海图花盆
蝠 纹 与 花 卉纹、器 物、文 字 等 多 种 组 合
清代瓷器上常见蝠纹与缠枝牡丹、番莲、宝相花、寿桃、如意、盘肠、璎珞、方胜、磐、寿字、卍字等多种吉祥纹饰的组合,其中每种纹饰都蕴涵一种特殊的吉祥寓意。
如牡丹、番莲、四季花卉等,大多为花繁叶茂、盘根错节的形态,寓意本固枝荣,富贵发达;方胜由两个菱形压角相叠组成,寓意福运连绵;璎珞是用线和珠宝结成的菩萨身上的饰物,寓意佛祖保佑、纳祥祈福;盘肠原是藏传佛教的供佛器物,象征无头无尾、永无终止……这些纹饰通常作满布器体的装饰。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蝠纹盘
总之,在清代吉祥瓷画上蝠纹及其组合纹饰是非常重要和常见的。这些组合中,蝠纹作为装饰纹样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有的是器物的主体纹饰,有的在组合中只是起到画龙点睛的示“福”和点缀作用。它们都是借用象征、谐音、表号、寓意等手法来表达人们对以“福禄寿喜”为中心主题的追求,这是当时的时代特色,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理想的体现。
你能写出正确的名称并给出估值吗?
第一件为雍正画珐琅彩花卉诗文宫碗,市场价约为一万五千元,国内拍卖五百万以上。第二件为北宋天青汝洗,市场价为五百元左右。国内大拍为一千万左右。第三件为乾隆画珐琅山水琵琶瓶,市场价约五千元左右,国内拍卖约一百万左右。有人问市场价与拍卖价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不会市场东西为仿品。听小编一一道来。雍正珐琅彩为历代珐琅彩之颠峰。胎质由景德镇精工特制,不惜工本,胎骨如剝壳之卵脂。色如淡蓝之湖,捧之欲碎,含之欲化,故雍正粉彩,珐琅彩已达天下第一胎骨。景德镇胎体造成由北京造办处宫庭画家执笔,颜料为国外进口矿物珐琅彩,所画样由皇帝看样,下旨。画出,由御窑专制。雍正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理解,故而所造画面,诗文,图章,山水,花卉,人物清秀隽雅。有强烈人文与自然属性。精工同时限制了它的存世量。天青汝洗创于北宋。汝窑为宋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河南段店清凉寺一带。此汝专为皇家烧造,以造型别致,文雅,简素,体现宋人儒家文化的景界。此汝为天青汝洗,蓝中泛红。糸采用宝石入釉故而产生与青天同辉感觉,此胎骨为香灰胎,三支至七芝麻支钉烧造。北宋灭亡后南宋继续在张公港烧造,南北二宋汝窑产量不少,大部埋入地下。基本无流传,只清宫有少数保存。乾隆磁器盛世发展迅速。出现一种世俗文化,凡物有立义,凡事有吉祥。所以乾隆磁可为金碧辉煌而称,只显皇家气势。它的自然属性与人文特质已不如雍正王朝了。以上磁器聚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在不同时代各自创造自已的辉煌。由于战乱流传不多,大都在清末民国被人收藏。大开发以来发现大量的汝窑以及清三代磁器。由于鉴定的瓶颈导致许多精美磁器流落民间。所以出现价位巨大现像。流传有序是个伪名题。最多到八国联军流失部分,在窨中的几百年珍宝不可能有序流传。习主席反复讲要继承发扬祖国历史文化。所以古文化重新拓展腾飞之日即将到来。
怎样才能鉴定出明清瓷器的真伪?
方法/步骤
6/7 分步阅读
明清瓷器鉴定方法:
1、看瓷器造型: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瓷器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明清瓷器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春秋战国的原始青花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瓷器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
2/7
2、看瓷器胎釉:
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则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例如,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质粗松,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来。
即使同一个时代,同一品种,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语。
3/7
3、看瓷器工艺:
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4/7
4、看瓷器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元代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再如,中国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都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时的参考因素。
5/7
5、看瓷器彩料:
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虽然这种不同有时是极其细微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例如,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进口青料,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而清代雍正时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青花上的黑疵斑点是用笔触多次点染而成,只要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与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6/7
6、看瓷器款识:
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明清瓷器鉴定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伪也是相当重要的。
7/7
关于明清瓷器鉴定的相关信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