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高脚杯,国内的酿酒遗址都有哪些?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粉彩高脚杯

中国白酒特别是浓香型白酒的品质特别依赖窖池,因为窖池中的微生物存在时间越久,产生的香味物质就越迷人,所以越是高档的白酒越需要年代越久的窖池发酵。国内目前也陆续发掘出了一些酿酒遗址,有些遗址大名鼎鼎,著名的白酒品牌国窖1573就是根据窖池的建造使用年代命名的。

下面是国家文物局已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的五处中国白酒酿造古遗址,记录了中国现存的五座酿酒遗址。

1、泸州老窖窖池群(四川省泸州市)。泸州老窖窖池群分布于泸州市江阳区三星街营沟头、泸州市江阳区皂角巷、龙马潭区小市(下大街、什字街、新街子、过江楼)及罗汉镇等地。泸州老窖公司现有生产性古窖池10084口,其中百年以上窖池1615口,连续使用时间最长、保护最完整的是1573国宝窖池群。泸州老窖百年以上窖池群文物原真性价值明显,自其建窖之始,均保持了原貌、位置、操作流程及工艺未变的“四未变”特点。泸州老窖百年以上窖池群是中国至今仍然唯一持续酿造白酒的窖池群,其千余口的规模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属性使其“世界酿酒奇迹之一”和“世界仅存的最大规模原生白酒窖池群”名副其实。

1996年,泸州老窖窖池群作为中国传统白酒的首个代表,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国家文化部正式颁布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作为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唯一代表名列其中;入选中国首批“中华老字号”认定名单。泸州老窖老窖池群作为“活文物”,已连续不间断使用430余年。

2、水井坊遗址(四川省成都市)。水井坊位于成都老东门大桥外,是一座元、明、清三代老烧坊遗址。1998年8月,四川全兴股份有限公司改造曲酒生产车间时,发现了该遗址。1999年,多家考古、研究单位参与遗址考古发掘。考古发现有:蒸馏器基座、不同时代的酒窖8口、炉灶4座、灰坑4个、晾堂、灰沟、路基、木柱及柱础、墙基等遗迹,出土的陶瓷器具有碗、盘、钵、盆、杯、碟、勺、灯盏、罐、壶、缸、砖、瓦、瓦当、井圈等。其中以酒具最为丰富,种类有青花、白釉、青釉、酱釉、黑釉、粉彩瓷等品种。考古研究表明:水井坊是一处前店后坊的综合性生产、经营场所。水井坊遗址是1999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中国白酒第一坊”,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不可复制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极高利用价值的“活文物”。水井坊遗址中起源于元末 明初、延续使用至今的古窖窖泥和古糟菌群,在保护性开发利用中成为了水井坊系列产品开发的重要生产资源和品牌基础。

3、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四川省绵竹市)。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是一处规模宏大,布局配套设施齐全、遗迹保存较为完整、特色鲜明的清代酿酒作坊群。该遗址是由茶盘街、棋盘街两侧的多个清代作坊构成的“前店后坊”式格局的酒坊遗址,分布面积约120000平方米。分布面积大、作坊多,保存较好,全国罕见。剑南春酒坊遗址生产要素齐全,内容丰富。在已发掘出的遗迹中,不仅有反映酿酒工艺全过程的生产设施,如水井、酒窖、炉灶、晾堂、水沟、盛酒坑、池子、粮仓(制曲晾房)等遗迹,还有房屋建筑基址以及大量瓷质酒具。同一遗址大曲窖、小曲窖均有发现,不同窖池生产着不同品种的酒类。这一考古发现,对研究传统的白酒酿造工艺、传统手工业格局与分布情形,探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不仅丰富了我国城市工业考古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为名优白酒“剑南春”的酿造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这些重要发现在我国近代城市工业考古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被评选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根据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全国重点文文章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四川省文物局、省建设厅牵头组成专家评审组于2006年5月11日上午,在剑南春集团公司董事会会议室对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保护规划进行了评审。

4、刘伶醉烧锅遗址(河北省徐水县)。刘伶醉古烧锅遗址位于河北徐水县刘伶醉酒厂第一酿造车间内。该遗址建于金元,已有800多年历史,其中主要包括16个古发酵池、一口水井及部分挖掘出土的酒用陶器。

刘伶醉古烧锅遗址2001年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0月,刘伶醉古烧锅遗址被列入中国第一批白酒文化遗产名录;2005年6月27日,国家文物局批准此遗址为首批“中国食品文化遗产”;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刘伶醉古烧锅遗址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06年12月15日,刘伶醉烧锅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5、李渡烧酒作坊遗址(江西省进贤县)。李渡烧酒作坊遗址位于南昌市进贤县李渡镇江西李渡酒业有限公司内,又称李渡无形堂元代烧酒作坊遗址。2002年4月,原江西李渡酒厂被香港某公司收购,成立江西李渡酒业有限公司。同年6月,在改造老厂车间时在水泥路面下发现一个古井,随即向相关文物部门报告。同年7月~1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发掘显示该遗址的文化堆积可分为六个时期,从南宋、元、明、清延续至近代、现代,其中南宋层未发现酿酒遗迹,其他各时期的酿酒遗迹都非常丰富,有水井、炉灶、晾堂、酒窖、蒸馏设施、墙基、水沟、路面、灰坑和砖柱等。出土的遗物有石器、陶器、瓷器、木器、铁器等,以陶瓷为主,其中酒器有73件。2002年李渡烧酒作坊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渡烧酒作坊遗址元代酒窖的发现,证实了《本草纲目》的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创其法”,同时证明了中国至迟在元代已出现了固态发酵制作蒸馏酒。该遗址中明清时代的酿酒遗迹显示其白酒生产工艺属小曲工艺,是中国首次发现使用小曲工艺的烧酒作坊遗址。到近代,开始改用大曲工艺生产。因此该遗址是研究烧酒酿造工艺的起源和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

除了这五处著名遗址,还有几处遗址也很有名,分别是

位于安徽省濉溪县的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系迄今为止我国所发掘分布面积最广、发掘面积最大的酿造设施考古发现。时代跨度是明代晚期、清代中期直到民国时期。这一发现填补了华东地区古代酿酒遗存空白,对研究酿酒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学术意义。

沱牌公司因泰安作坊要进行车间改建工程,2007年向文物部门申请文物调查勘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得到批准后进行了考古勘测发掘。考古发掘面积共500多平方米,经过近两个月的考古发掘,发掘出大量明清时代的酿酒遗迹、遗物。其中包括6个窖池、1眼古沱泉水井、1个接酒坑、3处晾床和3个灰坑,以及酒坊地面建筑的石柱基、踩踏面、石墙头、排水沟等。

1996年6月9日, 在锦州凌川酿酒总厂的搬迁过程中,施工的工人在清理工地时,无意中发掘出一个大型木质容器。从容器破损的部位,人们见到里面盛满了淡黄色的液体,同时还闻到从中散发出的浓浓酒香。经过酒厂老师傅认定,这是多年前老酒厂用于储酒的木酒海,是个实实在在的宝贝玩意儿。听说酒厂里挖出了宝贝,考古专家们迅速赶到了现场。当时,考古专家们从写在木酒海内层封口纸屑上的封印上发现,这些酒封存于清朝道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845年。于是,专家们便就此将出土的百年美酒命名为“道光二十五”酒。道光二十五年(即公元1845年)凌川贡酒是世界上窖藏时间最长的白酒,它是1996年在凌川酒厂老作坊原址发掘出土的,全世界总共只有4吨。据考古专家和酿酒专家数次考证,认定其为清朝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埋藏于地下的,该酒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直接饮用的液体文物。1998年8月,该贡酒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1999年12月27日,该贡酒有部分定量原酒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从而成为20世纪最后一件封馆文物收藏。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与酒有着不解之缘,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还会继续发现更多的酿酒遗址,酒文化也会继续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买?

古人,特别是清三代的,古董中的杯子,个小,画工精致。所以才招人喜爱。因为一个小酒杯,个头小,画匠还要这有限的空间,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就需要有高超的构思和绘画技巧,这对画匠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所以,一般来说,杯子就能做的比较精致,特别是官窑器。随这篇文章,发一个我收藏的杯子,给你看看。图中的小狗,画的惟妙惟肖,非常传神。

古代喝酒的器皿叫什么?

中国历代酒器的演进发展史

酒是一种特殊的液体,先人有了液体的酒,为了要饮用它,轨必须有一种载体,容器用来饮酒。早期的人在生活中长期利用猎兽后的角,用作取水饮水,同时也用作饮酒,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渐渐地改进了酒的载器。考古家证明近代出土之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系属龙山文化晚期,而该时期与夏禹时代仪狄造酒传说的时期,极为相近,当可说明中国酒器,早在上古时代已与酒同时存在了。

酒之器皿随著酒的产生与发展及沿著我国历史递传,在文化、经济、生产力、艺术水准等不同的背景下,求新求变。中国的酒器有其传统的独特风格与造形,酒器的发展过程正是研究中华文化最宝贵的历史鉴证。

酒器是与酒文化有关的器具总称。其中应包含了造酒酿酒之器、盛酒之器、温酒之器、冰酒之器、贮酒之器和饮用之器等。本文所介绍之酒器则以狭义的盛酒、温酒与饮酒为范畴。

一、酒器种类

我国酒器之多,种类之繁,造形之美,确具世界之冠,以下按其材质与用途分类来说。

(一)、以酒器材质区分

以制品材料来讲,常用的可分为陶制品酒器、青铜制品酒器、漆制品酒器、玉石制品酒器、瓷制品酒器、金银铜锡制品酒器、水晶玻璃制品酒器、动植物制品酒器、塑胶制品酒器以及纸质制品酒器等。

(二)、以酒器用途区分

以酒器用途来讲,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盛酒之器、温酒之器及饮酒之器。

1盛酒之器

我国古代盛酒酒器,是非常考究的,不仅名目,型类,花式繁多,而饮者对象也有严格之区别,如吉酒器中之「尊」、「爵」是一种典礼时或君王赐酒於臣下用之酒器,堪为历代王朝之珍品,迄今仍可保留国宝的价值,据不完全统计,从名称来讲,经发掘出土文物中,证实者有尊、觚、彝、罍、瓿、斝、卤、盉、壶等。由於造型独特,表面雕有精致花纹图案,极富艺术性。故酒的感器不仅是盛酒之用,也是艺术饰品,可作陈设欣赏之用。到了近代由於酒的供应普及民间大众,产量大增,感器也随著改造为容量较大者的桶、坛、瓶所替代。

2温酒之器

在古代出土文物中出现并不多。但一般来讲有斝与盉两种,这两种器皿是一物兼二用,既是温酒酒器,也是盛酒酒器,到后来就把盛酒酒器中的壶,用作温酒之器,但是古代酒壶与现代酒壶并不完全相同,现在酒壶多是瓷制或锡制品,形状也简单,使用方便,所谓现在的温酒酒器就是今天烫酒的酒壶。

3饮酒之器

在古代有爵、角、觥、觯、觚等器皿,它的造型和工艺大致与盛酒酒器,温酒酒器相类似。也都保有珍藏价值,自早期的陶制品、青铜制品、瓷制品、贵重金玉制品等。发展至今,早已用玻璃、塑胶勺一般瓷品取而代之,一切以实用、经济、便利为取向。

二、酒器发展史概述

(一)、上古时代的酒器:最早人类系利用兽之空角来饮酒,继以用石器来盛饮,人类渐渐嫌石器粗拙笨重,为了要酿酒及饮酒的方便,遂创造了陶器器皿。这可从距今六、七千年前的老官台文化遗址及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有陶罐、陶盆用以煮食或酿造酒,陶瓶装酿好的酒,陶碗是饮用的工具。新石器晚期,夏朝大禹以后时期,陶器已有很大的进步。兼具烧成技术与造形之讲究了。

在龙山文化时期的出土遗物中,发现有冶钢制品,包括了酒器,证明夏朝时也已有青铜制品的酒器,至殷商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大发展之时期,在商代文化遗址中,如郑州的商城,黄坡的盘龙城和安阳小屯的殷墟中,都发现了青铜酒器,如觚、爵、觯、斝、尊、卣、壶、觥、罍、盉等。

漆制酒器据文献记载,在大禹祭祀时已有使用,但至汉朝,漆器的工艺成就,已达到鼎盛阶段。

(二)、中古时代的酒器:我国中古时代酒器的特徵,已进入以瓷制品酒器为主的新历史时期,经历了隋、唐、五代、宋、辽、金、元等王朝。由於各王朝经济、文化发展之不平衡,因而每一朝代瓷制等酒器,都有其独特风格,这是我国瓷制品酒器,方兴未艾的发展时期,在工艺上讲求瓷器的花纹图案。当时以青瓷、白釉蓝花为时尚。

隋唐以后,我国瓷器产品出现了多样化,在以前青瓷发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白釉瓷、绿彩黄油瓷、黑釉瓷等,其中尤以酱黄、乳白、葱绿三种柚色组成,称之「唐三彩」达到顶峰结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而唐代地出现丁著名「唐三彩酒盅」中庸时期李适之在「春夜别友人」诗中提到,「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那时使用的酒器又迈入另一阶段,发展到用贵重的金银翠玉来镶制酒器,极尽豪华。当时的贵族豪门不但讲究饮酒之风,也要求相得益彰的载酒之器,以示炫耀与虚荣。遂有以金银玉石及玛瑙等珍贵的酒器出现。古都西安发现了唐代的地窖中,埋有许多极其珍贵的宝物,其中有一镶金牛头的玛瑙酒杯,一只唐代鎏金舞马御林银壶等,另不久前在内蒙出土约有「玛瑙酒盅」、「提链水晶杯」,据鉴定为辽金元时期的酒器等,都是罕世瑰宝。

(三)、近代酒器:在我国明清时期,是瓷制酒器发展的最高峰。当时有以蓝色为主的 「景泰蓝」工艺,就是明朝景泰年间问世享名中外,但多为贵族富豪所欣赏收藏。

清代后期的瓷器酒器,逐渐走向大规模手工艺生产,如江西景德镇,广州石湾的陶瓷器工厂,规模设备甚大,产品遍销全国各地区,甚至可远销国外。这时瓷器除「青花」、「丰彩」、「冬青」等彩外,并有「粉彩」、「珐琅」、「软彩」、「硬彩」、「古铜彩」等之改进。

(四)、现代酒器:古代种种酒器,除了为世代继承而发展品种之外,绝大多数虽是破土而生,但都二时过境迁,它们历史任务都告结束,唯有供人们欣赏和文化研究的价值,它们不但没有消逝,反而身价百倍,越古越珍贵,有的成为国宝,价值连城,成了珍世文物。

接踵而来的现代酒器发展,只求经济,实用、方便为目的,材质上采用陶瓷、玻璃、塑胶,甚至纸质等低廉成本的酒器与大量生产。型式虽多,但力求简单,为配合大众化潮流,随用随弃,现代人饮酒时,已无当时闲情兼赏酒器精致之美,造形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