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喜字冬瓜碗,古代的嫁妆一般是怎样的?

诗歌《氓》中记载:“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描述了当时的卫国女子出嫁时的情景。你驾着马快来吧,我带着嫁妆嫁到你家去,可见嫁妆这一风俗是由来已久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嫁妆大多还都是一对枕套或者两床被子,到了八十年代流行“48条腿”“三转一响”。如今的嫁妆车子,家电甚至房子也都是我们常见的。古人呢?不仅仅是婚礼仪式比我们讲究,对女子出嫁时候的的嫁妆也是煞费苦心,一份古人的嫁妆清单就足以让各位瞠目结舌了。而每天还在为家庭四处奔波、攒钱买车买房的的男士们看完这篇文章估计就剩下羡慕嫉妒恨了,今天,《谁最中国》带你穿越古代,一起看看古人所谓的“厚嫁风尚!”

人们常说得“良田千亩,十里红妆。”指的是发嫁妆的队伍排列绵延数里,这个场面我们在各种古装电视剧也早就见过,但是你一定以为这只是大户人家摆排场。不,古代“厚嫁”这个风俗几乎是普及到家家户户的。甚至坊间还有一种谣传,无嫁妆则难以成亲。即使当时皇家同宗的“宗女”,如果家境贫寒也常常嫁不出去。《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就有记载:“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有‘宗女’由于家境不佳而未嫁,康熙帝下令恩赏四十一位贫困宗女每人一百两银子,资助其嫁妆。”

即使是寻常人家的女儿,家里人也会从一出生就帮忙给女儿攒嫁妆。为的是以后自己的孩子不仅能找到好婆家,出嫁以后还能在婆家的地位高一点、过得幸福一些(从古至今父母为儿女操碎心真是一点没变啊)。大婚前女方的家人一般还要专门去男方家里量尺寸,用来订做陪嫁的家具,甚至还有的家庭因为婚礼前凑不够嫁妆而要去抵押房产。《衡水县志》中也曾经这样描述:“豪富之家,间有以数百金做嫁资者,此则准诸古昔,大不侔矣。毕婚后,男家之费什一,女家之费什九。”可见当时女子陪嫁的费用远远高于男性聘礼!

古代的嫁妆通常情况下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比较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衣服、被褥、家具、书籍药材,压箱底等。另一类就是所谓的豪门贵族,陪送土地、房产、商铺、豪宅、奴婢等贵族物品。这些大多也是我们所能接受的嫁妆。但据史料《余姚六仓志·风俗》记载,在浙江宁波慈溪一带,嫁妆中还会预备将来公婆去世时要穿的“丧服“。“凶服”的风俗在当时并不被看做晦气,反而觉得亲家真的是考虑周到啊。

当然其中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也很有意思,这些仪式感的东西老一辈子的人更有感触。

比如剪刀(和合双飞,两片咬合象征龙凤结合)、痰盂(子孙桶)。子孙桶一般有三件:马桶、脚盆、水桶。马桶亦称子孙宝桶,寓意早生儿女、健康聪明;脚盆亦称聚福宝盆,寓意健康富足;水桶亦称财势宝桶,寓意勤奋上进事业有成!里面放红枣、桂圆、花生、莲子,寓意早生贵子;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 ;银包皮带(腰缠万贯) ;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龙凤碗筷作衣食碗,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丰衣足食之意), 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七十二套衣服。

总之陪嫁出手不凡,送土地豪宅的史料真的是数不胜数。比如乾隆年间,乾隆帝送公主给文华殿大学士于敏中做义女,公主终以于女身份嫁入孔府,为第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之妻,于敏中斥资于附近置买“吴寺、泉头、石井”三处庄田陪送女儿,成为其终身“私产”。再比如雍正年间,立下赫赫战功的一等公年羹尧之女嫁给曲阜衍圣公,年羹尧在济宁州汶上县地方置买田庄四处,计十九顷有零,作为女儿的奁田。 1顷为100亩,年家嫁女陪送一千九百亩土地。

古代的“厚嫁风尚”其实也被不少文人墨客吐槽,尤其在嫁妆盛行的宋代,出现了攀比、贪图嫁妆的社会现象以后,让很多人也产生了反感。那些美好的寓意和传统仪式感流传至今却离我们现代人越来越远。

而婚姻,在今天开放的社会中真的就做到了男女平等了吗?古人的“厚嫁”风尚真的就完全消失了吗?也许它只是演变成了另外一种方式。但“厚嫁”(无论男女)这种铺张炫耀甚至成为一些平常家庭的压力,在这个文明社会应该逐渐消亡吧。

古人的厚嫁,今人的厚娶,经济形态也由“婆婆经济”变成“岳母经济”,有人说中国的房价是由“岳母”推高的,这个说法对与错我们暂且不论。但无论厚嫁和厚娶都不可取,用父母的一生积蓄满足儿女对婚姻的奢侈的想象,本身就不可取。

其实我是一个做搞笑视频的,关注一下吧。

粉彩喜字冬瓜碗

你家有祖上留下来的青花瓷器吗?

问题中的“祖上”一词有歧义:

其一,从家族血缘近亲角度来论的“祖上”,如果是这个意义上的问题,也就是“流传有序”的问题了。很抱歉,我的“祖上”们都很清贫,没有青花瓷流传下来。

其二,从民族血脉根源角度来论的“祖上”,也就是中华民族“祖上”留下来的青花瓷手头倒是颇有一些。就权当是这个意义上的问题吧,发几件藏品的图片以饷瓷友:

粉彩小盘正面边上有蓝色双圈和粉彩相结合算斗彩吗?

1.首先图片中这几件盘子是晚清时期常见的粉彩四季花和矾红喜字瓜蔓盘,不是斗彩类的瓷器。

2.粉彩瓷器是在烧好的胎釉上施上含有砷化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一般画法采用点染套色手法,色调比较柔和。粉彩始于康熙,成熟于雍正,兴盛于乾隆,然后一直延续到晚清民国时期,而且是唯一撼动青花在瓷器中的地位。下图是我给大家举的一些我自己收藏的粉彩小盘图片,供大家参考。

3.斗彩一般古玩行叫“青花圈边儿,青花点彩”等等。是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相结合的画法,好似二者争奇斗艳故而得名,色调比较强烈。斗彩始于明代成化时期(亦有说宣德时期),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成化斗彩鸡缸杯了。它的做法是先在白胎上画出轮廓线,然后入高温窑上釉,烧成后再在空白处填上所需要的彩色,最后再入低温窑烧成。我给大家展示了自己收藏的一个乾隆时期的斗彩小碗图片,供大家参考。

4.总结一下粉彩和斗彩的大概区别:

①色调不同 ②创造工艺不同③创始年代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