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定师资格证,瓷器鉴定该如何入门?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也是因为有了瓷器,我们中国才明扬海外。从远古的陶器到原始青瓷,再从原始青瓷到美轮美奂的珐琅彩,中国瓷器始终在发展,那么对瓷器的鉴定又该如何入门呢?我感觉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方面是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对瓷器鉴定非常重要,可以这么说,你有了知识有的鉴定水平就会有个质的变化,也许有些仿品,用一般的常识就可以瞬间辨出真假,看出新旧。譬如你对瓷器款识的知识很了解,你知道真正在瓷器上写年款的是从明永乐开始的,当出现一个瓷器底写着“大唐武德年制”,你马上就可以判定这个瓷器是新做的。再譬如你对粉彩知识很了解,粉彩是从清康熙朝才有的,当出现一个写着“大明宣德年制”的粉彩盘,你就可以马上鉴定出瓷器的真假新旧。在理论知识学习上一定要下功夫,读陶瓷史、读历史、读皇帝传等等。
第二方面是实践,光学会了理论知识,如果没有实践活动,是不可能成功的,收藏圈里说:“读一百本陶瓷方面的书,跑一百个博物馆”,就是你学了理论知识,还要对博物馆去验证,还要到拍卖行去上手。我感觉更应该去的是各地文化市场的地摊去看假货看新货。要马上看出来他们仿制哪朝哪代的。然后再从细微入手,看造型,看胎釉,看纹饰,看款识。
我感觉通过反复的学习实践,你会入门的。
钧窑真品鉴定全过程?
第一:从钧窑瓷器的胎质辨别
钧窑瓷器有粗胎、细胎、厚胎、薄胎、夹砂胎之分。粗胎瓷器一般不是官窑所制作,金元时期出现较多,宋代较少。
细胎瓷器主要是官窑所制作,以灰青色为主,多以高岭土为料,淘洗精炼,烧造温度高,宋代出现较多。
钧窑瓷器一般多是以厚胎著称,薄胎和夹砂胎也有出现,只是数量稀少。宋代夹砂胎很少出现,多以金元时期常见。
钧窑瓷器一般胎体规整,胎体均净者极少。胎体内有气孔现象,但是并不十分常见。
第二:从钧窑瓷器的釉色辨别
钧窑瓷器的釉色主要以天青色最为常见,有失透感,釉色稳定,浓淡变化有三个层次,美不胜收。
天蓝釉的钧窑瓷器出土数量较多,是钧窑瓷器的基本色调之一。朦朦胧胧、深浅不一,通过浓深、较浅、浅淡等几个层次的变化,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月白釉的钧窑瓷器较天青釉和天蓝釉出现数量较少,其中宋代较为多见。金元时期的月白釉瓷器数量明显增多,有些并不是纯月白釉的瓷器,而是天蓝釉和月白釉融合的色调,色彩较为浅淡。
柿红釉的钧窑瓷器很显然是钧红中最重要的色彩之一。它有着浓重的窑变气氛,以斑块状存在,也有融合式存在,色彩稳定,令人赏心悦目。
暗红釉的钧窑瓷器色彩斑斓,流光溢彩,色调较为浓深,有残阳如血的感觉。浓淡程度不断变幻,闪烁着非金属的淡雅色泽。
胭脂红釉的钧窑瓷器数量不是很多,这种色彩犹如胭脂一般美丽,色彩绚美,以宋代较为常见。形态无拘无束,大小不一,富有朦胧感,多为精品瓷器出现。
海棠红釉的钧窑瓷器以宋代最为常见,金元时期数量逐渐减少。这种色泽犹如海棠花一般,色彩鲜亮,光泽柔和淡雅,色彩浓淡变化多端。
葡萄紫釉的钧窑瓷器总体数量并不是很多,宋元时期几乎都有见。光泽方面,油脂感较强,庄重典雅,色泽犹如成熟的葡萄。
玫瑰紫釉的钧窑瓷器最负盛名,它是钧红釉中最重要的色彩之一。宋代最多,金元时期数量有所减少。这样美丽的色泽犹如天空中的彩霞,美不胜收。宋代钧瓷玫瑰紫釉在斑块上面积较大,而金元时期逐渐变小。
第三:从钧窑瓷器的开片辨别
开片现象是钧窑瓷器在烧造过程中的一种缺陷。钧瓷开片并不普遍,只有少量的瓷器上有开片。钧瓷并不不提倡开片,这种开片的瓷器一般吃香在粗糙的瓷器上。
第四:从钧窑瓷器的纹饰辨别
钧窑瓷器的纹饰其实装饰很少,几乎是排斥的态度。即使出现纹饰,也多为一些花卉纹。纹饰布局合理,流畅自然,讲究对称之美,纹饰线条的色彩多为铁锈色。出现纹饰的瓷器在金元时期出现较多。
第五:从钧窑瓷器的流釉辨别
钧窑瓷器并不排斥流釉现象,反而认为是一种缺憾之美。大都数的钧窑瓷器流釉现象严重,轻微流釉的瓷器并不占据主流。
第六:从钧窑瓷器的蚯蚓走泥纹辨别
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瓷器的重要特征。蚯蚓走泥纹其实并不是一种纹饰,是人们对于这种釉质的窑变而形成的奇特景观的称谓。宋代的这种特征最为明显,金元时期数量减少。蚯蚓走泥纹多出现在精致的器物上,尤其是官窑器物最为常见。
洪武建文瓷器如何鉴定欣赏?
一. 建文帝为明代的第一个瓷器空白期:
关于这个题目是笔者自己的看法,不要求他人认可。因为笔者认为建文帝没做几年皇帝,由于没有瓷片无法明确佐证建文帝时期的瓷器。当然了这个时期肯定有瓷器,也有人说景德镇的官窑就是在建文帝时期建造的。是与不是笔者不去探讨,但作为没见到明确记载的文字资料,作为科学的严谨下也只有这样委屈他了!
由于建文帝在位时间太短,加上这个时期生产的瓷器目前还没见到有纪年款的佐证。因此,应该属于瓷器的空白期。空白期不等于这个时期不生产瓷器,只是历史上没有记载而已。这个时期景德镇和各地的窑场生产的瓷器从目前来说应归就与洪武或永乐时期,最有说服力就是明早期的提法较为稳妥。如果非要说出确切的年代,似乎有点画蛇添足之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的足迹对于后来人也只是一个逐步认识过的程。民国之前古玩界由于对洪武时期的瓷器缺乏认识,直到后来考古发现了洪武有瓷器的实物资料之后。才有洪武瓷器之说。民间的藏家就是手里有建文时期的瓷器,也只能暂时委屈一下。只有等我们的专家那一天发现有建文款的瓷器实物之后。
二. 笔者个人认为:
明代建文帝瓷器一定有!但,存世量一定是少之又少?世面见到的明代建文帝瓷器大多为景德镇仿品,即便出现真品,若没有署名年款的话也被列为洪武等年代的!因为没有可查阅的资料、瓷片等进行比较。就是新仿的明代建文帝瓷器再多?传世、出土沉淀下的岁月的包浆是哄骗不了人!
三. 附:『建文帝相关历史资料及民间传说』
1. 从1398年朱元璋驾崩,没有让二十多位皇子的其一即位,反而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称建文帝,这本身就是明代的宫廷斗争之谜。朱允炆继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削藩”建议。1399年8月6日(明建文元年七月初五日)在齐泰、黄子澄等的协助下削废五王。同日,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朱棣打着“请君侧”的旗号,向南京进攻,这次战役号为“靖难”。经过3年多战争,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即皇帝位,年号永乐。建文帝去向不明,朱棣称明成祖。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后,有关惠帝已经出逃的传闻颇多,明成祖对此总是不放心,这件事也几乎成为他的一块心病。数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桩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综合各家说法,主要有“焚死”说和“逃亡”说两种。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征战,燕王获得全胜,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13日,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当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没了踪影。与此同时,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毫无踪影。正史记载建文帝死于宫中的大火中。《太宗实录》卷九记载:“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后碑也说,建文帝殁后,成祖备以天子礼仪殓葬。成祖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但是,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建文帝是活是亡无从得知。燕王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在什么地方,无人可知。明末崇祯帝就曾说过:想给建文帝上坟,却不知在何处。另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明成祖死后,他又回到京城,死后葬于 京郊西山。朱棣登位后,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对他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员中,有不少锦衣卫士,这显然就是用于暗中察访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对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到处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
2. 民间传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至于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以上两种说法都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本文配图系景德镇现代仿品)
有什么办法才能和瓷器鉴定专家丘小君先生互动?
可以来北京直接面访,也可以通过雅昌等知名官方网站活动时候通过网络或鉴定会联系!
最直接的就是鉴宝走进你们那里时候!如果老师去了你们那,就可以啦!
古玩鉴定专家有鉴定吗那些机构发的?
有具有某一类的专业鉴定资格证书的从业证书。比较常见的如珠宝,黄金,故宫博物院和各大博物院的副研究员或一些领域的专家,比如,字画,陶瓷等文物鉴定资格证书。当然还有很多是某某文物行业协会,某某文物研究中心,很多发证机构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