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官窑瓷器的瑕疵多吗,它为什么能在瓷器收藏中地位如此之高?
珐琅彩过亿了吗?它为什么能在瓷器收藏中地位如此之高?
珐琅彩瓷器拍卖价格早已过亿,而这只不过是珐琅彩瓷器尚未发力的初始阶段的价格而已,一旦瓷器收藏领域不如“知识经济”之正轨之后,单件珐琅彩瓷器过十亿乃至百亿人民币的价格都不算太大的问题。
珐琅彩瓷器为什么能在瓷器收藏中地位如此之高呢?这是因为:
第一点,珐琅彩瓷器是世界上成品率、成功率最低的瓷器。
珐琅彩瓷器创烧于康熙五十年左右,由于其彩料的特殊性,每种颜色的颜料对温度及氛围的要求都有极其细微的差别,所以每一种颜料都得复烧一遍,每种颜色的颜料又不能有任何流淌、交汇、熔融等现象,这对红、黄等色地的要求就显得太高了,尤其是在原始盲烧的前提之下。
斗彩瓷器之所以昂贵,就是因为它是复烧品,而珐琅彩瓷器必须得多次复烧,可以说是有多少种颜色就得复烧多少遍,而且不容许有任何瑕疵,致使珐琅彩瓷器成为了世界上成品率和成功率最低的瓷器品种,因而成本高昂到即使是康雍乾三朝都难以承受,三朝总共才烧成四百余件而已。
第二点,珐琅彩瓷器是世界上真正的皇家独享瓷器。
珐琅彩瓷器是官窑中的官窑,由景德镇御窑场烧制好素坯运到宫廷造办处令专职画师绘画烧制,择优专供皇家享用,其余一律损毁填埋,以防流入民间。珐琅彩瓷器是唯一一种每件瓷器都在清宫档案中有备案的瓷器,而且只在康雍乾三朝有烧造,嘉庆后彻底废弃,导致珐琅彩瓷器烧造法失传。
第三点,珐琅彩瓷器是世界上色彩最靓丽、最饱满、最艳丽的瓷器。
珐琅彩瓷器是世界上色彩最真切、最饱满、最艳丽也最靓丽的瓷器品种,色彩与色彩之间的的搭配与匹配度非常考较画师的功力和能力。
第四点,珐琅彩瓷器是世界上最稀有、最昂贵的瓷器。
在康雍乾三朝的当时,每一件珐琅彩瓷器就都是无价之宝,在近百年的烧造时间里也仅仅烧造成功四百余件而已,这还是处在康雍乾盛世之中,国力强盛无比,却难以承受珐琅彩瓷器成本之重,所以一到嘉庆继位便立即废除了珐琅彩瓷器的烧造。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丰富经验,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
上几件珐琅彩瓷器图片,以证上言,以饷同道。
“大清乾隆年制”青花无框六字三行篆书款神级臻品珐琅彩黄地博古蝠纹石榴尊。
“大清乾隆年制”青花无框六字三行篆书款神级臻品珐琅彩椒红釉郎世宁绘双犬诗文真金彩象耳盘口瓶。
“大清乾隆年制”青花无框六字三行篆书款神级臻品珐琅彩椒红釉金彩龙凤呈祥纹对儿赏瓶。
“大清乾隆年制”青花无框六字三行篆书款神级臻品珐琅彩花卉龙凤呈祥纹六方双耳瓶。
李卫为什么没有被杀?
由于雍正皇帝的猜忌心理,以致于当朝的很多朝臣和宗亲都先后被杀,但李卫却是非常幸运的一位,他不仅没有被杀,反而在雍正朝一直都飞黄腾达。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字——“知进退”。
在《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和《乾隆王朝》的三部曲中,笔者个人还是最喜欢《雍正王朝》。剧中,区区一个乞丐出身的李卫在机缘巧合下跟随皇四子胤禛并成为了他的包衣。
胤禛在“九子夺嫡”胜出后,李卫的好运终于开始了。他先从布政使开始,到巡抚,再到总督,简直就是顺风顺水。
之后,他还继续着自己的拉风之举,比如越级弹劾、冲闯贡院、擅入刑狱、斥责曾静、涉及储争……。即便如此,雍正也没有怀疑过他的忠诚,一直都是宠信有加。
抛开电视剧不谈,历史上真实的李卫同样是雍正朝响当当的人物,炙手可热的人物。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历史上真实的李卫。
李卫(1687年——1738年),字又玠,江苏徐州人。他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而是以捐官的身份入仕为官,历经了康熙朝、雍正朝和乾隆朝。
和影视作品不同,历史上的李卫家境非常富裕,通过花钱捐官获得了员外郎的虚职。在雍正登基之初,经怡亲王胤祥的举荐,他由员外郎被破格提拔为正五品的户部郎中。
自此开始,他与雍正有了更多的接触,一步步获得了圣心圣宠。以担任布政使为标志,李卫成为了地方的实力派大员。
雍正三年,李卫升任浙江巡抚;雍正四年,他开始兼领两江盐运使;雍正五年,又升任了两江总督并兼领巡抚事;雍正六年,他两江总督并兼管海事。
这种升迁速度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短短三四年时间,他就由一个员外郎成为了满清最富饶的地方首长。而且,李卫的好运并没有停止,被称为是雍正的“三大宠臣”。据《清史稿》记载:
上赞于心关切者,鄂尔泰、田文镜、李卫三人耳。
到了雍正七年,李卫进京担任了兵部尚书。同年,雍正设立了军机处全权负责军政大事,正要授予他军机大臣之职时,李卫因母亲过世而归乡丁忧守制。
雍正十年,李卫守孝期满返回了朝廷,暂代刑部尚书一职。不久后,他转任地方成为了直隶总督。
一般而言,为了皇权稳固,直隶总督并不执掌八旗军。但是,雍正却特旨李卫可以节制直隶境内提督以下的所有将领,无论满八旗还是汉八旗都受他统辖,可见雍正对他的信赖。
雍正十一年,压根不隶属直隶管辖的九门提督鄂尔奇被李卫上疏弹劾,这实在不是他的职责。鄂尔奇是谁?他是当时内阁首辅鄂尔泰的亲弟弟。据《清史稿》记载:
上以鄂尔奇为鄂尔泰弟,曲宥之;奖卫,命议叙。
也就是说,雍正出于维护鄂尔泰颜面的缘故,没有严惩鄂尔奇的过错。但是,他对于李卫的公正无畏还是非常欣赏,给予了充分的嘉奖。
雍正帝虽勤勉执政,但却显得严苛冷酷。登基后,他不仅严惩了当年参与“九子夺嫡”的众多兄弟,甚至就连辅保自己的股肱之臣年羹尧和隆科多也先后问罪。据《清史稿》记载:
隆、年二人凭借权势,无复顾忌,罔作威福,即于覆灭,古圣所诫。
由于李卫“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性格,反而使得雍正一朝都对他非常信任。在乾隆登基后,李卫继续担任直隶总督一职,继续着自己一贯的作风。
乾隆二年,李卫上疏弹劾诚亲王约束自己的门人不力,乾隆尽管不情愿,但也只得斥责了诚亲王。事后,他赏赐李卫穿四团龙补服,何为“四团龙补服”?满清时期,除了皇子和宗亲外,只有功勋卓著的满臣才有资格穿戴,汉臣极少能有此殊荣。
回顾满清入关两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只有五位汉臣获得过“赏穿四团龙补服”的荣誉,分别是马见伯、岳钟琪、史贻直、李卫和朱珪。我们所最熟知的一群汉臣们,比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不在此列中。
乾隆登基后,希望有别于父亲雍正的严厉形象,将自己塑造为开明和宽容的君主。因此,他对于李卫的直言无畏行为,多次委婉地规劝,可李卫依然我行我素。
乾隆三年,李卫因病过世了,平稳走完了自己豪横的一生。笔者个人认为,幸亏他过世了,不然很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张廷玉,也会被乾隆厌弃。
李卫过世后,乾隆也感到如释重负,他公开下旨表彰李卫:
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
你认为谁的演技最好?
要论演技就要抛开戏抬人的情况,而去寻找人抬戏的证据。个人觉得焦晃演技有点像弹簧,首先不能做第一主角,其次跟他有对手戏的演员越有实力就越能激发他创造性的表演,遇强则强,雍正王朝和汉武大帝都是如此;反之遇弱则弱,比如乾隆王朝。而唐国强演技相对稳定,只要是帝王将相类的主角就行了,演谁像谁,并且能超额完成任务。若要问在雍正王朝里的表演,焦晃略胜,但是占了角色的便宜,而唐国强的雍正才真正是这部剧能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其他角色也很精彩,不再啰嗦,总之这是一部实力派演员汇集的高质历史剧。感谢导演给了他们发光发亮的舞台!
康熙为什么要裁撤三藩?
玄烨是一个很勤政的帝王,他亲政后,日理万机,其中首要的则是解决三藩。三藩,是指明朝降将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三人,他们在明末清初先后降清,为清朝入关定都北京立下了汗马功劳,分别被清朝封为平西王、平南王和靖南王,并分别拥有云南、广东、福建三个省区。机会终于来了,康熙十二年春,平南王尚可喜以“年老多病”为由上书,请求回辽东老家养老,早已有撤藩之心的玄烨遂命令撤掉尚藩,将其全部士兵撤回原籍。
消息传出,平西王吴三桂和已承袭靖南王封号的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都惊恐不安,他们也上书假意要求撤藩,来试探朝廷的动向。此时的玄烨内心是非常坚决的,他召集众臣再三议论撤藩之事,其中大部分人持反对意见,只有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人坚决主张撤藩。玄烨最后裁决:“从其所请,将三藩全部迁到山海关以外。”理由是:三藩王手中都握有重兵,已经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吴三桂等人怀有野心,蓄谋已久,如果不及早除掉三藩,势必养痈成患,危害天下。于是,玄烨派侍郎折尔肯和学士傅迈礼赴云南、户部尚书梁清标赴广东、吏部传郎陈一炳赴福建,催促办理撤藩之事。
没有把年轻的帝王放在眼中的吴三桂接到撤藩令之后,气急败坏。他原以为玄烨接到撤藩的上疏,一定会对他劝慰挽留,世守云南,哪里想得到会弄巧成拙、弄假成真,使自己骑虎难下,他是看轻了年轻的玄烨。吴三桂事明叛明,降清后又心怀异志,镇守云南后,不断扩充势力,是三藩中力量最为强大的一个。如今玄烨决意撤藩,吴三桂则自恃势力强大,决定起兵谋反。康熙十二年冬天,吴三桂起兵造反,自封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举起“兴明讨虏”的旗帜,公开叛乱。
随即杀害了坚决执行撤藩令的巡抚朱国治、又将反对叛乱的官员全部投进监狱。吴三桂公开叛乱后,他分布在各地的党羽纷纷响应,其他两藩也步其后尘策兵谋反。各地的告急文书频频传至京城,举朝震惊。有的大臣公开提出要追究撤藩之人;有的鼓吹用招抚妥协的办法,反对出兵讨叛;更有不少汉官偷偷地把家眷迁回原籍,连西藏的达赖喇嘛也修书玄烨,建议“裂土罢兵”,真可谓形势严峻,时局艰难。年方二十岁的玄烨临危不惧,严厉驳斥了各种护藩论调,同时指出:“三藩势焰日炽,撤亦反,不撤亦反,因此决不仿效汉景帝诛晁错以平七国之乱的做法。”随后,玄烨下达了武装平叛的命令。刚开始平叛的时候,玄烨把吴三桂作为重点打击的对象,他认为:吴三桂是三藩祸首,灭掉吴,其他叛军则会不打自散。
他命勒尔锦由南进剿叛军,严防叛军东犯湖广;命瓦尔洛进驻四川,断绝叛军入川之路;命经略莫洛兵驻西安阻止叛军进兵。但八旗兵的不堪任使和满洲统帅的怯儒畏战,致使叛军进驻四川、拥有陕西、危及湖广。面メ对此情此景,玄烨及时调整部署,大胆破格提拔了一批汉将,利用绿营兵为主力,剿灭三藩叛军。其中最成功的便是起用河西三将军张勇、赵良栋、王进宝,这也使康熙朝是整个清王朝中名将最多的时期。结果,清军于康熙十五年收复陕西全境。在这同时,康亲王杰书消灭了江西、浙江境内的吴军,迫使耿精忠投降。清军乘胜进军,又于康熈十七年(1678)收复了测阳、平江。这个时候,曾经嚣张一日时的吴三桂见大势已去,急急忙忙地演出了一幕登基的丑剧。
康熙十七年即1678年三月二十八日,吴三挂在衡阳以匆匆修建的几间草舍作为皇宫举行登基大典,改国号为周,年号为昭武。正值此时,风雨大作,草舍大殿被刮得东摇西晃,恰似这刚刚建立的吴氏周朝。此时,清军攻势更加锐不可当,年已六十七岁的吴三桂惶惶不可终日,患中风噎嗝症而死,仅仅做道了不到五个月的“皇帝”。吴三桂死后,其孙吴世璠继承皇位,继续进行抵抗。这时候的玄烨又表现出了难得的清醒。为了瓦解叛军,玄烨下令对参与叛乱的协从者宽大处理,如能及早反正,不只将功折罪,还可论功行赏。这样来,叛军的上气就更加低落了。只有少数顽固分子还主张向北进攻,与清军决死战。吴世璠只得率领残兵败将退守云贵,做最后的垂死挣扎,但已成强弩方之末了。
康熙十九年,玄烨下令清军分兵三路进军云南,向叛军发起总攻。第一路大军由章泰率领进军贵阳,吴世璠被迫逃往昆明,清军乘胜收复了贵州全境境。第二路大军由赖培率领从广西进兵云南,同第一路大军会合后,分兵攻打昆明,此时的昆明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但吴世璠仍拼死顽抗,他修书一封要求四川援军和达赖喇嘛的人前来解围。殊不知求援信被刚刚收复了四川的第三路大军的首领赵良栋截获。接着,三路大军齐集昆明城下,猛攻昆明。食尽授绝的南门守敌首先向清军投降,清军攻入城内,吴世璠被迫服毒自杀。康熙二十年,历时八年、祸及大半个中国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了。
为何还能得到康熙重用?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四阿哥胤禛之所以能够顺利即位,除了有十三爷、年羹尧和谋士邬先生等人的辅助,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支持他,让四阿哥胤禛一举奠定胜局,这个人就是九门提督隆科多。
很明显,这位被佟国维亲切称呼为小多子的隆科多,是康熙皇帝观察已久,准备留给下任皇帝的擎天保驾之臣,也就是最后的杀手锏,可隆科多在关外做过逃兵,因国库欠款还当了御赐宝刀,就这样一个明显不靠谱的人,何以能得到康熙如此重用?
隆科多与康熙深厚的亲戚关系,使他成为佟氏家族在朝廷利益的代表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隆科多是佟国维的侄子(真实历史上是第三子),而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是佟国维的姐姐,也就是隆科多的姑母,从这里来看隆科多与康熙是表兄弟关系;再加上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和悫惠皇贵妃是佟国维的女儿,即隆科多的姐姐,因而隆科多又是康熙的小舅子。
顺治、康熙两朝佟氏家族就出了两位皇后、一位皇贵妃,这在整个清朝都是绝无仅有的,可见佟氏家族与皇室的渊源之深和权势显赫。
在清朝,册封了皇后的家族是有推恩的,何况出了两位皇后,因此佟国维的兄长佟国纲因姐姐孝康章皇后,推恩袭爵一等公,官至内大臣、镶黄旗汉军都统,后随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阵亡。而佟国维身为康熙的舅父及岳丈,因女儿孝懿仁皇后推恩晋爵一等公,先后担任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在《雍正王朝》里面是上书房首席大臣,百官之首。
由于佟氏家族与皇室的亲密关系,再加上佟国维的权势地位,朝廷中有佟半朝的说法。因八阿哥善于笼络人心,佟国维一直以来都是八阿哥胤禩的坚定支持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这是烧热灶,将宝也就是佟家的未来押在八阿哥身上。
但这并不保险,万一押错宝佟家就再也无法翻身了,所以佟家必须有一个人去烧有实力夺储的四阿哥胤禛的冷灶,这个人就是隆科多。在推举新太子的前一天,康熙皇帝和佟国维在饭桌上推杯换盏、谈笑风生,很快就做了笔交易,佟国维老了退休下台,康熙的表兄弟和小舅子隆科多,成为佟氏家族新的掌门人和在朝廷利益的代表,被火速提拔为九门提督,交易的筹码就是协助康熙废掉八阿哥夺嫡的可能。
检举六叔佟国维完成康熙任务,佟家两代权力顺利交接隆科多出身满洲名门,又是皇后的弟弟,康熙皇帝的小舅子,一出生就注定了有很好的前途,他的起点很高,刚出仕就被授为一等侍卫,这是正三品武职,且在清朝能成为皇帝身边的侍卫,就等于走上仕途的康庄大道,很容易得到升迁。
在《雍正王朝》剧情中,隆科多因追随康熙皇帝作战勇猛,还被赐予宝刀,本来前途一片大好,可惜后来在关外受不了吃苦,私自逃回了北京,因此还丢掉了官职爵位,之后长期赋闲在家没有工作,欠了国库三千两白银,最后不得不当了皇帝御赐的宝刀才还清了欠款。
隆科多一直郁郁不得志,怪他的六叔佟国维不愿提携他,直到了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的时候,才在佟国维的安排下做了理藩院的守监,这是一个看牢牢头的差事,从后面的剧情不难看出,这是佟国维的有意安排,其一是想磨掉隆科多身上的浮躁之气,其二是让他有机会关照理藩院关着的十三爷,好为将来烧四阿哥胤禛的冷灶做准备。
康熙皇帝和佟国维虽然私下做了交易,但隆科多此前当了逃兵,又欠国库欠款,现如今也不过是理藩院一个小小的牢头,突然间提拔为掌握京城三万禁军的九门提督,这对朝廷内外是无法交代的,而且隆科多的能力是否值得康熙信任?
佟国维与康熙皇帝饭局结束的当晚,佟国维将隆科多叫到了家里,对他说:佟氏家族之所以自大清立国以来能屹立不倒,就是因为不一条道走到黑,现在到了推举新太子的关键时刻,万一六叔一脚踏空了,佟家就全靠你了。说完写了张条子让隆科多去担任九门提督,隆科多很震惊,因为九门提督这个职位很重要只能皇帝亲自任命,佟国维却告诉他这是皇帝答应过的,明天去谢恩就可以了。
隆科多不傻,次日去觐见康熙表示不敢担任九门提督的职务,认为六叔佟国维有私心,是替八阿哥争储笼络人心,隆科多的忠心表现让康熙很欣慰,认为这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能力足以担任九门提督,于是连忙安慰他。
到了推举新太子的当天,正当八爷党纷纷举荐八阿哥胤禩,佟国维指斥张廷玉为奸臣的关键时刻,康熙召来了隆科多,隆科多当着满朝文武官员的面检举其六叔佟国维有私心,让自己担任九门提督,同时串联大臣一致推举八阿哥为新太子。康熙皇帝当众赞扬了隆科多的忠心,接着以煽乱朝纲之罪直接罢免了佟国维,并让他回家养老,而隆科多因检举有功,直接被任命为九门提督,至于举荐八阿哥胤禩为太子的其他官员,遭到康熙训斥后未予深究。
隆科多通过检举其六叔,以忠心获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并完成康熙打击八爷党的目的,而佟国维则配合康熙打掉八阿哥换取隆科多的上位,同时顺利完成了佟氏家族内部新老两代人的权力交接。
袍泽之情与多年观察,敲打重用恩威并施隆科多除了是康熙老爷子的表兄弟和小舅子,他们还有袍泽之情,曾经一起上过战场一起扛过枪,因隆科多作战勇猛还御赐过宝刀,可见他们之间渊源很深。而康熙皇帝对隆科多军事上的能力是肯定的,曾经对他寄予厚望,还把他放在关外进行历练,可惜隆科多自己吃不了苦,私自从关外跑了回来,因此康熙暗地里让隆科多的六叔一直压着他,想磨掉他身上的骄气,以便日后能大用:
“这些年苦了你了!听人说,你总怪你六叔佟国维压着你,其实你是冤屈他了,真正压着你的,是朕。你这把宝刀,朕就是要留到最要紧的时候才用啊!”
这是康熙皇帝病重,密室召见隆科多托以大事时的对话。
康熙皇帝一方面多年来压着隆科多不用,让他一直赋闲在家,一方面也在时刻观察他,关于隆科多的一切他都十分清楚,在剧中密室召见时,隆科多曾经当掉的御赐宝刀,也早就被康熙皇帝赎回了,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康熙六十一年,皇帝病重,此时的隆科多已经当了十几年的九门提督,根基稳固,手握三万禁军,负责整个京城的安全防卫工作,在这新老交替之际,他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局势的走向,所以成为各方争取的力量。但隆科多秉承佟家不轻易站队的传统,此前,表面上对有能力夺储的八阿哥胤禩和四阿哥胤禛都不过分亲近,也不轻易得罪。
随着局势越来越紧张,再加上八阿哥胤禩和四阿哥胤禛不遗余力地拉拢,隆科多也拿不定主意了,既想立下擎天保驾之功,又害怕押错了宝,佟家再无翻身之日,所以连夜去请教了六叔佟国维,佟国维不愧是多年的老狐狸,政治嗅觉灵敏,直接告诉隆科多:“不管谁拉拢你都不要轻易答应他,等皇上找你的时候,你就把宝全押上去,皇上指定的人肯定是铁稳的新君。”
这边康熙陷入弥留之际,虽然心中早已有了默认储君人选(四阿哥胤禛),但为了顺利完成权力交接,不致引起动乱,掌握三万京城兵权的九门提督隆科多成了其中的关键,最重要的是不能让他与八阿哥胤禩勾结在一起,否则后果实难预料。
对于隆科多这个埋藏已久的暗棋,康熙皇帝经过多年观察发现他并没有参与夺嫡,所以在其九门提督任上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重用(担任九门提督重要职位十几年),但皇位继承是天大的事,康熙老爷子并不放心,决定在托以大事之前敲打一下他,于是有了密室召见:
先是第一道圣旨,给隆科多罗织了很多罪名,重点是指斥他党附八阿哥,争夺储位,寻求非分安荣,着赐死,将其打入地狱,让其万念俱灰,只想着求生。
接着第二道圣旨,对隆科多大加封赏,加官晋爵,让其瞬间回到了天堂,对皇上的恩典感激涕零。同时康熙将第一道圣旨交由上书房大臣张廷玉保管,时时对隆科多起震慑作用。
除了敲打隆科多,康熙还将隆科多以前当掉的宝刀拿出来,重新归还给了他,并告诉他:他这把宝刀只有留在最要紧的时候才用。隆科多重新见到宝刀,明白了皇上对自己的关心重视和良苦用心,一时间感动不已,宣誓向皇上效忠,愿意遵从皇上旨意,护好遗诏拥护新君。康熙老爷子一番恩威并施,彻底搞定了隆科多,为新君的顺利登基上了一道安全锁。
隆科多国舅身份,为新君提供助力及平衡朝廷关系康熙为什么重用隆科多来为新君保驾护航,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国舅的身份,他年纪不大辈分却高,在名分上是所有皇子阿哥的舅舅,而这其中与四阿哥胤禛的关系最为亲密。
四阿哥胤禛是由隆科多的姐姐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长大的,从小得到养母很大的教养庇护和恩泽,而隆科多和姐姐的关系一直很好,自然爱屋及乌对四阿哥的态度与别的皇子不一样,康熙选择四阿哥胤禛为新君正符合隆科多的意愿和佟家的利益,自然能得到隆科多的全力扶持。
再者,康熙临终前对隆科多加官晋爵,一举将他提拔到公卿大臣的位置,很明显是为了平衡朝堂布局。新君即位威望不足,难以压倒以三阿哥、八阿哥为首的皇子及八爷党官员,而隆科多无论在身份、地位和官职上足以压制和震慑皇子和大臣,平衡朝堂局势,为新君保驾护航。
事实证明,康熙皇帝对隆科多的重用安排是正确的,雍正即位后,隆科多以一等公,上书房大臣、吏部尚书之职积极参与政事,和十三爷一起有力的制约了八阿哥胤禩,打击了八爷党势力,至于后来隆科多结党营私,又和八阿哥勾连在一起,被雍正皇帝幽禁至死,却不是康熙所能看得到的。
小结隆科多当过逃兵也好,欠款卖刀也罢,对出身于号称“佟半朝”,出过两位皇后的佟家和他来说,都不算什么大事。虽然遭到多年闲置,但与皇室亲密的关系和关键时刻检举其叔,很快得以起复成为九门提督,而其国舅的身份和军事上的能力,使他得到康熙皇帝的信任和重用,最终成为新君的顾命大臣。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