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酱釉瓷器拍卖价格,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文藏来答】那就从清初说起吧~

清代自1644年顺治帝入关并迁都北京,至1912年宣统帝退位,历时268年,经历了从顺治到宣统共十代帝王。我国陶瓷业发展在这个时期臻于鼎盛,虽然晚期趋于低迷,但就清代早、中期的突出成就而言,仍不失为我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清代最名贵、最精美的青花瓷器得到了长足发展。

清顺治 青花洞石花鸟纹盖罐 通高16.5、口径4、底径6厘米

顺治朝纹饰特点为明末影响犹存,画风还在延续;风格粗犷豪放,画面趋于饱满;分水技法出现,技法尚不成熟。在顺治朝遗存的青花传世品中,署官窑款的青花器物十分罕见,常见的多为民窑生产的日常用具和供器之类。

清顺治 青花荷莲纹花觚 高38、口径18、底径13.5厘米

顺治朝青花瓷器的装饰工艺,有印、刻、画、绘等技法,图案纹饰演变较为明显。顺治前期,基本延续了明代晚期崇祯青花纹饰特点,工笔、写意并用,有的清晰明丽,有的激越奔放,有些随意创作的纹饰寥寥数笔,生动传神。顺治后期晚明时富有民间气息的绘画题材,如捕鱼、牧牛等已经消隐,代之以粗犷豪放的怪石花卉与工丽潇洒的人物故事,呈现了较为典型的时代风格。

清康熙 青花云龙纹盖罐 通高11.4、口径3.5、足径4.7厘米

顺治青花纹饰构图饱满,绘画一反过去单线平涂的方法,而采用双勾填色的技法,勾勒的线条流畅稳健,填色准确,很少溢出轮廓线,与明万历以来的随意填色有明显区别;山水、人物纹多写实,见披麻皴、斧劈皴、涂、染等技法,也有单线白描的画法。一些瓶、罐上使用皴染分水技法描画,层次色阶不很明显,渲染不是很成熟,精品出现的不够多。

清康熙 青花人物纹花觚 高45、口径21、足径16厘米

康熙朝纹饰特点为:早期,明末遗风尚存;中期,中西技法渗透;后期,画风臻于成熟。

康熙时期,青花瓷器造型多样,品种丰富,在绘画技法上采用渲染的技法,一种颜色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最多能分出八九种色阶。最能体现康熙青花特色的是山水人物。康熙早期,画风较为粗犷,尚存明末遗风,技法采用单线平涂,青花呈色深沉、灰暗。

清康熙 青花花鸟盖罐 通高57、口径22、足径 24.5厘米

康熙二十年(1681年)以后青花色泽逐步向高峰期那种翠蓝色过渡。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1706年)之间的产品。其特点是青花呈色青翠,十分雅洁,呈现出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粗犷的纹饰,已经达到历代青花之冠。康熙晚期主要指康熙四十年以后的产品。题材广阔。绘画技法流畅,点蓝用山水画的披麻皴。青花的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性浅淡灰暗过渡,有的似呈色不稳,出现晕散现象。

清雍正 青花缠枝花卉灯笼瓶 高25.2厘米

雍正朝纹饰特点为布局与造型完美结合,疏朗明快;主题与线条交相辉映,新颖独特;规范与随意紧密融合,典雅优美。

雍正一朝,为时虽仅13年,但制瓷工艺却发展到了历史的新水平。早期雍正朝青花瓷器纹饰接近康熙时的作品,部分瓷器色调艳丽明快,中期则具有本朝特点,一部分仿永乐、宣德朝青花瓷器,有晕散,纹饰上有人工点出的小黑色斑点;一部分仿嘉靖、万历的青花瓷,呈深蓝色艳,呈色稳定,还有仿成化时的青花瓷,颜色淡雅闪灰。雍正官窑青花瓷器总体上瓷质莹洁,工艺精细,器型俊秀,纹饰多样,在清代青花瓷器中非常突出。

清雍正 青花一束莲大盘 盘口径51.8厘米

从布局上看,雍正青花注重纹饰布局与造型的完美结合,能够按照器物的形体,配以适当的图案。无论什么器型,线条都非常柔美、秀丽,比例协调,恰如其分,是清代造型设计最完美的瓷器。

从技法上看,雍正用笔精细纤柔,官窑青花以绘龙凤及缠枝莲花为代表。这时的山石用“披麻皴”技法,形成一层层的苔点,所绘人物从康熙时的大人小景变成小人大景,人物只是居于景中的一角。

清雍正 青花缠枝纹盘 盘口径15.5厘米

从画风上看,雍正青花瓷器画风工丽,花式一致,绘画技术法多样化,纹饰中大量使用团花、皮球花、过枝花,图案整体感强,规矩中富于变化,达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清乾隆 青花缠枝花卉扁瓶 高22厘米

乾隆朝纹饰特点为题材选择更加丰富多彩,图案绘制更加新颖亮丽,技法运用更加规范工丽,纹饰出新更加雍容奢靡。乾隆一朝,清代社会发展处于鼎盛时期。景德镇荟萃了一批能工巧匠,青花瓷器在传承康熙、雍正瓷器艺术的基础上,把清代青花制瓷业推向创造性阶段,也是清代瓷器制造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清乾隆 青花云龙纹大盘 盘口径44.7厘米

题材的选择更加广泛。乾隆青花纹饰主要是以植物花卉为主,富丽繁密,细致精巧。吉祥图案增多也其特点之一。图案的绘制更加新颖。纹饰技法的运用更加规整。

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瓶 高66.5厘米

纹饰的创新更是登峰造极。无论是数量与质量都达到了清代历史的顶峰。新奇的器物不胜枚举,一些青花瓷器图案繁琐堆砌,呈现出乾隆时典型的奢靡与张扬。

原文作者:阎萍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6年12月刊《十代王朝青花瓷:瑰丽纹饰迷人眼》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收藏家》官方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

乾隆酱釉瓷器拍卖价格

清代酱釉碗有价值没?

清代酱釉碗有价值!

酱釉又称:“柿色釉,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较高,达5%以上。宋代是酱釉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南北各地瓷窑普遍烧造,并以北方的耀州窑、定窑和当阳峪窑为杰出代表。清代是酱釉瓷器发展的巅峰时期,并因皇帝的青睐而成为景德镇御窑厂专门生产的仿古釉色品种之一。

底款有成化年制的瓷器值钱吗?

”成化年造”款多见于明代晚期及清代仿造.而成化本朝是没有这种款的.你说的青花鱼,我不知道是大鱼,还是小鱼.如果是小鱼,那么有可能是明代正德和嘉靖时期的.(我只是说有可能.)如果是一大条鱼,那么可能是清代晚期常见的民用瓷盘,因为乾隆到道光时期,这类鱼纹盘非常多见.补充问: 5条小金鱼的话,那就基本是乾隆或者光绪的了,意思是“金玉(鱼)满堂”。具体还要看青花发色才能确定是乾隆还是光绪民国乾隆时期完整的话,价值为500-1000元.因为你这个比较大.但你说碗底有小洞,那就品相不完整了,价值要打折扣了.最好还是上图来看看.因为据我所知,乾隆时期很少有"成化年造"款的. "成化年制"款倒是多见.图片已经看到,如我所料,乃金玉(鱼)满堂碗,酱釉,一般民用品,但因为尺寸较大,品相完整的话可以在六七百,现在这个品相在两百元之内.年代我个人认为是光绪左右.因为乾隆时期此款少见,且此金鱼与乾隆时期的金鱼绘法有不同,和光绪更吻合.

酱黄釉各朝代特征?

前几天一个网友让说说黄釉,今天正好有空就整理一些,黄釉呢它是我们汉族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但正色黄釉,还是汝窑的高温黄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入清后有康熙的淡黄,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烟、金酱等。

黄色是一种富有的颜色,有熠熠生辉光芒四射的耀眼,代表尊贵,同时它的造型多样、釉色独特,时而展现恬淡娇嫩之美感,时而变换温润淡雅之风韵。一直以来,黄釉都是明清时期皇家的严控釉色,它也成为明清皇室的独享瓷器,专为皇帝御用或为祭祀专用。

黄釉的制作方法有俩种:1、是烧成的白瓷釉面上涂以含铁色料,再低温烧成;2、在素烧过的涩胎上直接施黄釉,但釉色不及前者洁润。

纯净的黄色,饱满不刺眼,让你看完很想拿起来再看。明成化黄釉龙纹碗,当年只供宪宗皇帝本人使用,它见证了宪宗皇帝上下三代传承的艰难和凶险。

弘治时期,黄釉瓷已近乎完美,也是整个明代黄釉烧制最成功时期,达到历史上低温釉的最高水平,由于其黄色特别娇嫩,犹如鸡油之色,因此又有“娇黄”和“鸡油黄”之称弘治一朝黄釉最负盛名,色泽娇嫩,堪称弘治官窑的典型之作。

晋代黄釉颜色偏土黄色,其实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作品已经非常出众。

黄釉瓷器以其靓丽的色彩、特殊的象征意义,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并且已经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在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中,市场价位相对仍然较低,升值空间还很大,从我们掌握的资料分析,各个年代的黄釉颜色不尽相同,就是同一个年代同一座窑口黄釉的颜色也有很大的差异。

从现有资料看,低温黄釉瓷创烧于明代洪武时景德镇窑,宣德时已多有烧造,成化时延续。此盘釉面匀净,呈色娇嫩,烧造技术比以前有所进步,为著名的弘治黄釉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里心青花双圈内绘正面龙,龙头肥硕,双目有神,椭圆形的龙面,脑后的鬃发向两侧飘动,龙颈扭曲,尾部短粗,爪窄小尖利,爪指间距拉长,是十分典型的晚明龙爪的特征;碗外部绘双龙穿行于祥云之间,追赶宝珠,龙鼻上翘呈如意形,下巴极长向前伸展,整个龙的姿态是向前方涌动,形象生动而飘逸。

从明代御窑瓷器的重要性来说,弘治、正德两朝的瓷器不如永乐、宣德、成化朝产品名气大,但亦算得上是品质精良、不乏精品,其中有的品种颇具特色。这两朝正处于15世纪与16世纪之交,是明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分水岭,即明代社会开始由之前的保守、沉闷逐渐走向革新、活跃。表现在社会风气上,最突出的是淳厚朴实之风逐渐消失,人们开始变得崇尚钱财、追求财富。

乾隆为什么要造集历代陶瓷大成的各种釉彩大瓶瓷母?

感谢您的邀请,下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乾隆皇帝是一位好大喜功的人,而且是很嗜古之人,对于瓷器也是独有情衷,虽然我们都称其为农家乐皇帝,这主要是在对于他在瓷器上的审美远不及其父。

对于他为什么要造瓷母,我个人猜想,主要是要证明大清帝国的瓷器制造水平已经在他那一朝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为在乾隆一朝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也同时由于欧洲人已经将中国的制瓷技术偷走之后,也建立了自己的瓷器工厂,也生产出一批比较好的瓷器,这些欧洲人也将这些瓷器作为礼物送给了乾隆皇帝,因此在受到外界刺激的境况下,他才会决定让景德镇烧造瓷母。

烧造瓷母到底有多难?即使是现在使用现代的气窑和电窑仿制,成品率都是很低的,更何况是在清代使用柴窑,而且是人工掌控温度的情况下,高温釉、彩,低温釉、彩,不同的工艺等等,要想烧成一个完美的精品,那需要花费非常大的人力物力!

但是经过景德镇工匠们的努力,瓷母的烧制成功也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制瓷工业的雄厚实力!也是当时国力的一种展示。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与今日头条和悟空问答没有任何关系。

最后感谢您抽出时间阅读我的答案。

附上故宫所存瓷母的照片供大家参考,照片的版权属于北京故宫博物院。